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何家英 | 传承创造性传统,让中国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对话何家英 | 传承创造性传统,让中国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2025-01-10 14:28:0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于是,对话在历史、现实、传统、潮流之间铺陈开来,但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魅力的自觉、自信。他也让我们看到,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我们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的,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复古或者空洞的民族主义。有更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十年,我们就不会失去文化方向,我们的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世界贡献独特的智慧和视角。

图片

对话何家英

采访者:相惠 杨惠娟

受访者:何家英

杨惠娟:传统太庞大了,艺术界经常有一句话说传统打进去容易,打出来难。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面对传统的态度和能力?

何家英:今天的美术界更多是注重创新,而对传统的理解实际上还比较浅薄。尽管美术学院都做过传统的临摹,但只是一个粗浅的过程,还停留在方法的层面,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尤其是工笔画具有的经典价值,还理解和挖掘得不够。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打进去出不来?是因为我们仅仅把传统看作是一种样式,一种方法,一种套路。如果你只是在抄袭传统,本身既没有对艺术上有一种新的认识,也没有对生活有新的、真挚的感受,那么你就不具备创造力,学的也是假传统,而我说的传统,实际上是从传统中,挖掘艺术本源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不局限于过去的历史,也能够指引我们的未来。它本身具有经典性,也有展望性。当然了,一切事物不会是静止的,没有绝对的永恒。但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恰恰处于变化中,它是活的,比如说唐代的张璪所谈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是很简单的8个字,但是“师造化”就是非常根本的东西,它本质性地指出了:一切艺术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它有很多新鲜的、活的东西。这个道理就是永恒的真理,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样式,却是一个指导思想,因此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个经典思想走下去,就不会走不出来。我们真正的传统就是创造性传统,而不是以师法古人为能事的惰性传统。所以建立传承学极其重要,这是要把死掉的东西活化起来。

杨惠娟:从工笔画院建立之初,您就非常重视传承,并且在学科体系中,特别设置了传承学科,为什么?

何家英:如果仅从创作角度来研究,那么只是一个普通的思路,跟别的地方也差不多。而一个真正具有思想支撑能力的画院,它不会只包含创作,它里面肩负着4个学科,第一是创作学科,第二是理论学科,第三是传承学科,第四是材料学科。为什么要把“传承”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学科,因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它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挖掘、去认识,并且梳理出来,它才有价值。否则仅仅是看一看学一学,还是不够的。

尤其是壁画传统,中国人物画给我们留下的最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壁画,很多纸绢本都被战乱损坏了,尤其像是唐以前,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看到唐代的气息和唐以前的东西,就需要从壁画上找。那么壁画也不仅仅看一个方法问题,光壁画这一个课题需要研究的事情就特别多,比如造型、造像方法、审美的气度等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曾经我们自认为壁画就是很厚的颜色填上去,但其实研究后发现壁画的颜色也很薄,因为画厚了就会起皮掉下来,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且壁画的绘画手法太多了,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只要能抓住一点,就有可能成为你的风格。这就是从传统里生发出现代的东西,从而变成自己的面貌。

图片

杨惠娟:当我们面对着非常厚重的传统时,应该如何去传承,去完成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何家英:西方是走一步、否定一步,不断推翻再重新建立新的东西,它把美术的发展作为了一个运动往前推进,而中国是继承式推进,不会推翻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启发,所以首先要尊重传统,而不是否定传统、隔断传统文化,否则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都会发生很大的扭曲。

同时,“师造化”是根本。从生活的感受中获得艺术的灵感。我们常常错误地认识了传统,把传统作为一种表现样式来对待,然后模仿。尤其在后期的文人画中,任何事情都得找出处。仿黄公望、仿王蒙,就像这样闭门造车,忘记了从观察生活出发。但我们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为什么会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是因为他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找到了适合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性。

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每个人自身不一样,我们看到的自然和上升为艺术的过程也不尽相同。这是一种依据个人心性而诞生的新语言,需要发挥你生命本身的特点。所以在艺术创造中,我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然地走出自己的道路。有话好好说,你就能产生你的某种面貌,而不是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

图片

杨惠娟:您刚刚说到的感觉、感受是我们工笔画创造性转化的最核心的点,但在今天技术、数字化的发展,让我们人的具身经验在不断地缩限,怎样能够重拾这种感觉的能力?

关键词:何家英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