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的力量:教育无界
李老师崇尚完整的教育。他说,不要人为地划分方向,不要人为地强调专业。固然,学科发展是要不断分化和细化,分得细研究得才深。但教学不是做科研。如李老师所说,当我们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表面上看更专业了、更高级了,但实际上教育效果更片面了,也更低级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渐下滑。对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造型训练、思维训练可能被侵占。谈到教学思路,李老师说:美术专业的教学必须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是最难表现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旁涉其余;绘画教学要循序渐进,从基础的素描速写入手,逐渐扩展到复杂多样的材料、技术、和创作理论。无疑,他所倡导的完整性、系统性、发展性,正是审美教育的要义。
李振才老师不是从教育学书本中获知这个道理,而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领悟了这个道理。他小时候正是战乱频仍的年代,小学和初中都没有完整地毕业,这让他吃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正是靠着自己在美术班培训的技能,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生计,获得了他人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不断提升的机会。鲁美求学对他来说既是学习,也是工作,担任学生会干部的经历为他艺专时期的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艺专初创的日子里,他在赵玉琢、杨力等老师的支持下办讲座、搞展览、印教材、创办《艺术学徒》,不分课上课下,师生和谐一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条件简陋的艺专变成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激情的审美家园。
(来源:山东艺术学院老干部之家)
艺术家简介
李振才,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家、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山东雕塑艺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写实油画院顾问。
1933年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祖籍山东胶州。1947年入辽东省安东(丹东)市民教馆学习美术,1948年分配至中苏友谊书店工作,1949年调入安东市美术研究会工作。1954至195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1958年毕业分配至山东,执教于山东艺专、山东省艺术学校、山东艺术学院,从事素描、雕塑、人体造型解剖学的教学。
雕塑作品:1984年《海嫚》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五三惨案纪念碑》《花露丝雨》参加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
获铜牌奖。
1985年《蝶恋花》参加全国第一届体育美展。
1989年《远古的回忆》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
1985年《煤流落九天》落成于枣庄柴里煤矿。
1993年《蒲松龄》落成于淄博蒲松龄纪念馆。
1999年《孙子》《管仲》《蒲松龄》立于济南泉城广场。
2014年《海的女儿》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
绘画作品:1990年《母亲的河》粉画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论文:2003年《契斯恰柯夫与苏派素描教学》发表于《美术》第12期。
著作:2010年《几何形体素描教程》《石膏像素描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1年《人体造型解剖学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