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全国只有16家(美术馆),民间没有美术馆,整个的生存环境、面临的社会状况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有一点反过来讲,当初我对美术馆的认知以及所做的一些努力,到现在想来都是很真诚的。
李向阳表示,我坦白地说,我在美术馆的十几年,我出去跑了很多馆,但是最终我对作品看得倒很少,因为我的注意力、我所有的热情都放到后台管理,甚至是器械。我每次出去,真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渴求的心情去学习,我每次都是跟朋友约好了,从员工入口进,从后台倒行逆施,然后整个工作的流线、动线就清楚了,包括门口的保安应该是什么样,门口的机房、监控应该是什么样,这都是偷来、学来的。
“调我走的时候,实际上我当时下定决心不走,哪怕我不做这个馆长了,不做这个书记了,我跟领导说,我生是美术馆的人,死是美术馆的鬼,我不离开,哪怕我在美术馆当个保安,因为我还有很多关于美术馆的梦还没做完。但是实际上我现在想想,从1993年到现在,我虽然离开那个岗位,但是我没离开这个圈子,我先后亲手又打造了两个馆,一个是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个是油雕院美术馆,我参与盖的几个馆,在上海它们到现在都是最好的。”李向阳说道。
1996年,第一届上海(美术)双年展在南京西路456号的老上海美术馆开幕,主题为“开放的空间”。尽管当时双年展在国内已有广州和北京的前车之鉴,上海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美术馆里的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双年展,展览的策划、筹备以及作品的征集都经历了重重坎坷。谁料,这颗石头落入上海当代艺术的汪洋里,竟真激起了千层浪,如今的上海双年展已成为国内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一共换过三个地址,老上海美术馆、新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李向阳不仅见证和促成了双年展的诞生,也深度参与了后面两个场馆的建设,保障了双年展的稳定与持续,功不可没。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评价李向阳:“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参与者,他不仅领导了上海美术馆在中国20世纪后期美术发展史上做出了许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以其理想、智慧、判断和决心,干预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
提起石头,2022年,还有一块石头在李向阳心中激起了一片往事的涟漪,“李向阳找石头”在上海的艺术圈引发了一阵风波:石头回家,“上海美术馆”找到了,回来了。
李向阳认为,双年展应该是集中讨论一些两年之间、两年来或者说近来艺术圈发生的最新鲜的事情,新的艺术家、新的材料、新的观念,尤其是结合世界的、社会的一些问题,由艺术家们去做深入的讨论。现在做(上海)双年展太国际化了,我在的时候始终坚持一点,一定要办成和其他双年展不一样的、上海这座城市自己的双年展。很多事情靠我们这一代人,我七老八十的,很难讲更需要发展。但是我们那时候更喜欢,要好看、要有意思、要与观众产生互动。现在很多当代艺术更多地走向文本了。
“1995年,第一,我还没出过国,第二,我们馆内即便有私人可能出过国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双年展’这个概念,当然,馆里也从来没有用过策展人这个名字。其实最重要的是,过去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是反对个人奋斗的,反对个人出名的,什么事都要集体创作,所以那时候对策展人没有概念。你看你别说策展人,人家听双年展,都听不懂,什么双年展,不去,人家以为是商业展。上海人讲话,双年展和商业展差不多嘛。慢慢地就讲起来了,就说要请个人,那么请谁呢?要不把四川的王林请过来,王林也很愿意,就来了,他来了以后住在一间6平方米的值班室,那时候哪有住酒店的概念?一分钱没有的,帮我们干这些事。这是上海双年展第一位策展人。”李向阳回忆道。
第一届经历了千难万苦,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的反对,但是老外很开心,一批批来看展了。现在不一样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年展或者是当代艺术,对激发城市的活力、启迪青年人的创造力,是潜移默化的,是能看出作用的,这也是艺术的功力。李向阳说道。
李向阳是一位执拗的人,然而这种执拗体现在他做事的态度上,而非拘泥于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上——他是军人、是画家、是馆长、是学者、也是“工头”……每件事情他都愿意尝试,并且一旦接手就要做好,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一样,入伍、下乡、改革开放……时代给了什么,就去做什么。
退休后,他重新拾起画笔,画出来的东西却和最早的成名作《战友的遗孤》大相径庭。60岁,他为新系列《非相》写过一篇文章,说时间会扯平一切,说自己入秋了。我们问他,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他轻松打趣说:“准备入冬。”
非相2305 布面丙烯 60cm × 80c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