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黄华三:艺术再现伟大历史转折

黄华三:艺术再现伟大历史转折
2025-01-20 13:38:1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九秩风华,岁月峥嵘。遵义会议精神,穿越时空,为美术创作提供无尽灵感。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匠心独运,“复原”了一个个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并赋予其永恒的生命。

对美术工作者而言,探寻历史踪迹并非易事,表现会议场景更是美术创作的一大难题。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刻召开,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创作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难点不仅在于会议细节资料匮乏,更在于没有任何图像可供参考,就连与会者名单都是在会议过了近50年后才最终确认的。如何克服这些难题?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

20世纪70年代,军旅画家彭彬巧妙运用情节性叙事手法,创作了油画《走向胜利》与《遵义会议》。他选择表现会议结束后与会者一同走出会场的情景,既避开了室内会议不易刻画的困难,又通过昂扬的人物姿态生动展现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势。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油画《遵义会议》,作者沈尧伊,1994年—1997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另一件表现遵义会议的代表性油画,由沈尧伊创作完成。为画好这件巨幅《遵义会议》,他耗费数年时间深入历史腹地,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老红军、反复调整草图、向健在的遵义会议与会者求证并听取修改意见等方式,对会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历史推演与复盘,逐渐拼缀起历史图景,并在艺术表达上实现突破。

若以正常的透视关系表现围坐的参会者,势必会出现部分人物的背影。沈尧伊别出心裁地选择表现会议召开前所有与会者的群像,由此成就了经典的“有情节群像”。若将《遵义会议》与西方历史画并置,不难发现其与西方绘画中通常比较夸张的情节和人物设置截然不同。在人物形象处理上,《遵义会议》特别注重刻画中国人内敛、含蓄的个性特征。沈尧伊通过精心考量、细致比对与会者不同时期的图片,精准捕捉其性格特征与典型动作,使每一个人物及其动态都有确凿的历史依据,最终提炼出人物的个性神采。

有别于以原色为主的欧洲古典油画,沈尧伊的《遵义会议》特意减弱画面色彩饱和度来还原会议朴素、真实的场景,既忠实于历史,又烘托出深沉凝重的气氛。这件作品不仅填补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空白,更为党史研究贡献了珍贵图像资料,也为其他同题材美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启示——既要深入探寻与研究历史真相,也要不断完善和探索主题的最佳表现方式。创作者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用心体悟每一个人物的造型与精神面貌,以超凡的艺术感受力与通感力再现中国革命历史。

油画《遵义会议》,作者沈尧伊,创作于2021年,现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21世纪以来,伴随主题性美术创作升温,以遵义会议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有所增加。由吴山明、何士扬、吴激扬合作的中国画《遵义之春》,杨参军、井士剑、任志忠、周小松主创的油画《遵义曙光》,以及吴为山等人创作的《长征组雕——遵义会议》等相继问世。沈尧伊也于2006年、2021年陆续完成两件遵义会议题材新作。尽管每位创作者的表现视角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自觉追求。比较不同的画作不难发现,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精气神和审美境界。若要创作出历史美与艺术美相统一的人物形象,就绝不能简单地参考图片,而应以坚实的造型能力进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同时,应在画面结构、空间处理、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美术特质,建构多层次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完成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关系的描述,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作品的精神性表达。

中国画《遵义之春》,作者吴山明、何士扬、吴激扬,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对今天的创作者而言,我们此刻不仅要拥有发现历史的慧眼,从历史中发现新的表现角度,还要拥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近年来,围绕遵义会议展开的写生、创作、展览数量不断增多,美术工作者能否从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与图像叙事中挖掘新课题、找到新答案,值得思考。

回顾遵义会议题材美术创作,其价值不仅在于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象征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生动描绘,更在于展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的不同观照与理解,传递着红色文化的炽热温度,激发着观者的爱国热情,启发着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推陈出新,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留下厚重的视觉史诗和精神印记。

文/黄华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责任编辑:康裕新)
关键词:黄华三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