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赵龙 | 多样化的题材中展现出时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内涵——“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评析

赵龙 | 多样化的题材中展现出时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内涵——“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评析
2025-01-22 15:49:0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的代表性作品不论是在历史主题、时代关注,还是平民视角、现实介入,抑或形式语言、创作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5年来中国水彩、粉画创作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新境界。这既得益于时代发展营造的创作环境,又来源于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关注、领悟与表述。

关键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新时代

Abstract:The representative artworks of the Exhibition of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reflect the new level and prospect that the Chinese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 creation can reach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e it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themes, contemporary concerns, individual perspectives and reality intervention, or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language and creation concept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environment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rtists’ efforts to focus on,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spirits of the times.

Keywords: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s; the new era

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史演变中的永恒问题:艺术反映时代,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影响。艺术家通过表现时代的部分或整体特征,以实现对艺术本身、现实世界、民族历史、时代精神的认识和把握。而艺术创作的过程则必须通过自觉的审美感知,从个体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素材、构思、灵感,才有可能创作出真实感人的形象。艺术不是图解概念,展现时代之美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观察一个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面向。从这个意义出发,去审视创作、筹备跨度长达5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不失为一次细观近5年水彩艺术发展状态的难得机会。2024年7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5265幅投稿作品,经初评、复评遴选,最终产生了399件入选作品,并精选其中的45件参加进京作品展。总体而言,这些作品展现出浓郁的时代风貌,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回应与历史关怀

艺术总是与现实和历史相联系。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现实境遇、地域环境、民族传统、历史氛围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此,艺术作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方式,总是试图去表现与这些生活内容、风俗民情、文化传统、历史记忆有关的形式、题材与主题。此次展览上就不乏这种作品,它们有的是对老师创作间隙的抓拍,如赵洋的《师傅》,有的表达了对城市慢节奏生活的热衷与融入,如周涛的《漫咖时光》,有的是对梦想的坚持与付出,如周林的《梦之所向之二》,有的是对青春的赞颂与期盼,如安炤宇的《青春之力——未来看“未来”》,有的致敬了向往的生活状态,如王伟的《岁月静好》,有的是对过往历史的缅怀,如胡宝鑫的《乌斯浑河岸》,有的传达了军旅生活向上的激情,如王赟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有的追忆了历史进程中普通而又伟大的时刻,如钱兆峰《盎特莱蓬号·1920》。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水彩、粉画等物质材料,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力,表现了他们察觉到的现实生活的细节和洞悉到的历史深处的动人时刻。

赵洋的《师傅》再现了一位在创作间隙寻求灵感的艺术家形象。这应该是发生在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一幕,聚光灯照亮了翻着画册的老师,他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地看向观者,似乎在构思旁边画架上未完成的作品。王伟的《岁月静好》描绘了一处作者自己日常生活地区的中国传统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房间内摆设着古旧的桌椅、条案,带有明显年代感的门窗显得古朴而典雅。穿过门窗,射进屋内的阳光照亮了墙壁、桌椅和墙壁上的挂轴花鸟画。作者设置了一个自然且随意的构图,使得画面空间既不太满也不至于显得空旷。相对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王赟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则是对激扬的军旅生涯的象征性刻画。4名青年军号手沉浸在乐曲的演奏中,只见他们闭着双眼,鼓动着两腮,画面背景没有过多修饰,仅仅是从右下角浅淡的黄绿色向左前方的高亮度的晴空过渡。晴空前面的号声似乎要漫溢出画面,“走向复兴走向辉煌”的旋律从金光闪闪的军号腔体中喷薄而出,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波澜壮阔。

如果说以上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那么展览中还有部分作品呈现了艺术家面对民族历史时显露出来的家国情怀。胡宝鑫在《乌斯浑河岸》中,重新描绘了“八女投江”的“老题材”,展示了人性的渴望和历史的真实,令人动容。美术史对这一壮烈殉国的时刻多有表现,其中以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最为知名,该作品表现了八女战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胡宝鑫选择了八女相互扶持、抱着牺牲的战友来到乌斯浑河岸的瞬间。作者用水彩的湿画法渲染出乌云密布的天空,更远的与地面相接的天空泛起了橘红色的淡淡曙光。相对于以前作品的“义无反顾”,《乌斯浑河岸》着力刻画了一个花季少女纯真的回望。她这一“望”并非愤慨与仇视,而是期望、不舍与坚定,拖着步枪的小手显得稚嫩且无力,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侧面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侵略,必将血战到底的决心。

艺术家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直接或间接体验、认识,才能发现现实和历史上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描绘对象。这届水彩、粉画作品展充分显示出时代对现实和历史的需求和关切,这些作品在时代语境中被重构,同时又重塑着这个时代。

二、平民视角与时代内涵

艺术除了可以展示现实的细节和历史的深邃,它还能够以平民的视角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身边的事情,真实反映这种变化带给艺术家的心理影响,从而创作出相关主题的作品和微观叙述。对此,高尔基认为:“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此可见,对平民生活的刻画不仅是一种创作上的个人选择,还是艺术家思想的描述,是对民众生活的审视和人本理念的传达。当然,艺术家不仅可以再现普通生活的生动景象,还能够对生存的时代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应答。尤其当一个民族处在蔚然蒸腾的新时代,艺术家要义不容辞地对时代的重大变化进行表现与创作。这是因为时代精神的阐发,不仅是个体为之感动的灵感来源,更是整个民族为之震撼并为之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平民视角和时代主题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构成了民族国家现代性叙事的重要方面。

这次展览中,出现了大量相关题材的创作。关旭的《平凡而灿烂的世界》描绘了菜农在田间地头装货的一幕。画面中,通红的西红柿密密麻麻地堆放在筐里,裸露后背的男子在搬着装满柿子的周转箱,他的前面是正在往卡车上放货的菜农,菜农对面是菜商打扮的中年男子。3个人的皮肤呈现赭红色,与深红色的柿子形成了呼应,又与翠绿色的周转筐形成了对比,显得强烈而醒目。这一车车承载着家庭希望的西红柿,即将发往大城市的生鲜集结地。这是当下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的平凡一幕,这样的刻画让劳动显得光辉而灿烂。贾巍的《大国崛起·飞天》是三联粉画,以超级写实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呈现出航天“重器”——发动机、航天服的精妙之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两台发动机,熠熠生辉。右侧的发动机下方的“中国航天”,赫然醒目。两台发动机中间的航天服,主体为高反射率的白色,左侧肩膀绣着红色国旗,右侧肩膀绣着黄色的“飞天”标志。令人惊奇的是航天服的金色面罩,反射出展厅的参观人群:他们围在展品前面,其中一人举起手机,在拍摄中国自主研发的航天重器。作者在这幅作品中寄托了中国人“九天揽月”的“飞天梦”,这是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也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人探索星空、眺望寰宇的航天精神。中国人的时代梦需要中国人来完成,陈金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就描绘了对中国影响至深的两位科学家:邓稼先与杨振宁。作者使用朴实的手法刻画了两位科学家并排而立的形象:邓稼先身穿灰色中山装,单纯无邪地微笑着;杨振宁则身着卡其色西装,显得睿智而自信。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是1971年邓稼先会见杨振宁后的临别信言,它改自苏轼的词,寄托了那一代科学家对祖国的期许。

此次展览的作品不管是平民叙事还是对时代主题的揭示,都体现了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如果说艺术中的平民叙事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记录和情感表达,那么艺术对时代主题的揭示则关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甚至能提升一个民族的自尊、自立意识。本届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5年水彩、粉画在时代主题上的转变,彰显了社会进步带来的新变化。

三、本体探索与图式新塑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水彩、粉画创作观念的变革,中国水彩、粉画在艺术语言上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有对透明轻快画面效果的坚持,有对诗意朦胧美的描绘,也有对光影效果的探求和对意象性的表达,这些审美语言的尝试与探寻,不仅展现了水彩的物质媒介材料之美,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水彩、粉画形式表现的边界,一直影响到现在。此次展览显示了在新时代艺术语境下,中国水彩、粉画在形式审美上仍在坚守媒材语言的本体性要求,并在新媒材、新语言的建构上有所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水性”语言透明度的继承与持续运用;二是对“遮盖性”水性语言的探索与尝试。此外,展览还透露出观念图式的新的表达和传递,它们以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展示了水彩、粉画在这种创作方法上的尝试。

展览中黄志刚的《早市》为我们呈现出水彩语言自身的美感。作品描绘了一个晨光熹微的早上,市场上挤满了来来往往的城市居民。作者使用了块面造型手段,以斑驳陆离的光感塑造了逆光中的人和物。整幅画面以灰褐色为主,点缀其间的蔬果的红绿形体,增添了画面的跃动感。沿着人与物的边沿的留白处理,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逆光造成的视觉光感。这也正是水彩媒材所擅长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水性材料并不适合长时间精雕细琢,另一方面,水彩的透明性恰能反映光照在物体上的特点。黄志刚很好地抓住了水彩这两方面的属性,并通过对水彩媒介的创造性使用,勾勒出一个人头攒动、光感鲜明、画面跳动而秩序统一的早市景象。与这种“斑驳”的水彩语言不同,李宝荀试图在《絮语风歌颂华章》中,尽力创生出一个极简的“色彩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呈现了一系列刚刚盛放的棉桃,这些棉桃肆意地伸展着柔软的纤维,直到长成一个圆束。李宝荀借助水彩语言的透明与轻灵,以黑白分明的对比关系,描绘出一个“重复”的、并置的关于“生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命被定格在最绚烂、最具风采的华章时刻。梁国辉《春天的礼物》表现了自己独特的视觉经验,画面中人物被置于由下向上照射的光源中,安静地站立在蓝色背景之下,神秘的底光设计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观感。一左一右的两位女士手里各执一束不知名的、象征春天的花束,并与中间正在往耳后戴花的女士形成呼应。这种剧场式的视觉效果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仿佛观众也是其中一员,体现出一种更意境化的创作方式。

结语

尽管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不少纯粹审美形式的“水性”语言探索的作品,但在总体表现上是缓慢的。也就是说,它的演化脚步跟不上时代的进展,以致不少学者指出了题材扎堆、“水性”不够的问题。这将是一段时期水彩、粉画创作者持续关注并反思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次展览中的水彩、粉画作品在表现时代和历史的主题创作方面是有较大进步的,艺术家们在多样化的题材中展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内涵,在继承传统水彩、粉画形式语言的基础之上,创生出大量既有民族特色又显时代风格的作品。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艺术作品只有紧随进步的民族精神,并与时代趋势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视觉化的精神图像,才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注释从略详参纸媒)

(文/赵龙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部分水彩·粉画作品欣赏

陈金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水彩·粉画

180cm×130cm

胡宝鑫

《乌斯浑河岸》

水彩·粉画

180cm×150cm

王赟

关键词:赵龙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