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盛大开幕。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杜大恺多样的艺术表达。他的作品在绘画风格上可能融合了多种技法,线条与色彩交织出独特的视觉感受。
杜大恺曾遍访欧洲、亚洲及南北美洲的众多国家,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个难题:如何运用富含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水墨技法,去描绘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与地貌,同时保持水墨画特有的韵味。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画坛中,杜大恺是极少数能够用水墨成功捕捉并表现异域风情背后深层文化精神气质的画家。
在描绘中国景致时,杜大恺的视角也与传统中国画大相径庭。他独具慧眼,能从日常平凡之物中发掘出美感与意趣,无论是他笔下的乡村景致、果蔬、动物还是人物形象,总能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触动。相较于古代山水画中,村落常被山峦林木所掩映,仅作为风景的点睛之笔,杜大恺笔下的乡村则更多地以中景或近景呈现,即便是现实中看似不起眼的现代房屋,在他的笔下也仿佛被赋予了淳朴之美,成为了当代乡村风貌的生动写照。
自1990年起,杜大恺开始以苏州及其周边村庄为主题进行创作,他对乡村的热爱与理解也随之日益加深。他曾言:“我描绘乡村,既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也是为历史保存一份印记。”未来,当这些乡村建筑因城镇化进程而逐渐消逝之时,人们仍能从杜大恺的画作中,感受到那份源自平凡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杜大恺绘画的主题多源自他质朴无华的生活情趣。那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水果、蔬菜、花卉,以及一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小物,都纷纷跃然纸上,成为他画作中的主角,生动地记录着他的日常生活与独特品味。在他看来,“蔬果的背后其实映射着人生百态,每一种蔬果的不同色彩与形态,都象征着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
杜大恺在绘画中极为讲究构图,这一特点在其风景画中尤为显著。他首先以线条精心勾勒房屋结构的疏密布局与节奏韵律,随后运用淡墨或色彩进行渲染,巧妙塑造出体积感与空间感,而点缀其间的树木则起到了缓和建筑体块间冲突、增添画面和谐的作用。杜大恺擅长使用淡墨来调和画面中大面积的色彩,与局部的纯色区域或留白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画面的色调既雅致又沉稳。现代建筑往往缺乏繁复的装饰,其大面积的墙面与简洁的结构恰好适合这种表现手法,这或许正是杜大恺偏爱描绘城市和乡村建筑的原因之一。此外,建筑作为承载文化差异与内涵的重要载体,杜大恺能够精准捕捉并表现其“真”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追求所在。
杜大恺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从未停歇,他始终秉持着不重复古人、不模仿他人、不固守自我的创作原则。自2008年起,他立下每年编纂一本画册的志向,精心挑选前一年中的满意之作收录其中,至今已累积成厚厚的画册系列。翻阅这些画册,无论是旅途中的风景、偶然捕捉的静物,还是授课时的写生人体,尽管画作数量数以千计,却从未让人感受到丝毫的雷同与重复。然而,这些画册仅仅是杜大恺创作生涯的一部分。此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杜大恺举办的展览,还展示了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与连环画,令人由衷地赞叹其不懈的勤奋与惊人的创造力。
形式
自然界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大多可以归结为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三种基本形态,它们在形态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并蕴含着明确的精神指向。方形代表着规整与正直,其不偏不倚、端庄威严的姿态,仿佛蕴含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常被用来象征权力、人格等强大而稳固的事物;圆形则寓意着圆满与丰盈,它无缺憾的完美形态,传递出美好与喜庆的意象,能够与人们内心最渴望的愿望和理想相契合;三角形则象征着稳定与崇高,其向上的姿态展现出一种不懈的追求,令人心生敬仰,带有一种统领全局、威仪天下的气势。
《水》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45cm×360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