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对民族题材创作的体会、民族题材作品的“土特产化”、如何表现民族题材绘画的特色等问题,南宁师范大学讲师梁群峰与艺术家谢森在谢森工作室展开了一场对话。
梁群峰:谢老师,您好!您一直以来都在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代表作品,比如《苗山十月》被人们所熟知并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您在广西民族地区从教、创作近50年,今天听听您对表现民族题材的体会。
谢森:我是广西人,广西也是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省份之一,居住着壮、瑶、苗、侗等多民族。广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跟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区别,广西地域特征很奇特,奇山、奇水、奇洞,还有少数民族村寨木楼等,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特征。我从小生长在这里,从进大学开始一直都在思考地区民族题材的创作,另外我所教学的工作室也是围绕着这个方向,每一年的教学中安排两次下乡都在广西境内,一是携带绘画工具方便,二是利于学生认真研究本土的文化特色。有些学生经过下乡后甚至在往后几年都以那个地方的素材进行创作,并参加了全国的展览。通过这样的途径,建立从对生活的体验到绘画创作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和创作习惯形成了以关注民族和地域特色为方向的思路。
下乡写生过程中除了抓住民族的、地域的感受及视觉特征外,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民族地区的神秘性。民族文化相对来说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少一些,那种悠久、深远的历史感保存得比较好,具有很强烈的神秘性,其中包括他们的民族礼仪、风俗习惯、祭祀祖先等等。跟中原汉文化相比起来,所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神秘感显得非常鲜明,所以我在创作中比较注意抓住这种感觉。再有一个体会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地区,南方的特征非常强烈。除了青山绿水、大红大绿、颜色强烈以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光影,南方阳光所形成光影的感觉跟北方是完全不一样的。北方有阳光,南方也有阳光,但南方阳光的特点在哪里呢?我发现北方离赤道远,所以光照是斜的,带有长长的影子,块面感及大块的黑白对比很明确。但南方亚热带很多时候是阳光顶照,影子很短,再加上南方很多茂盛的植物,所以会形成杂碎的光影效果,这种碎的光影有风吹动闪烁的感觉,这种光影是零碎的、跳动的、闪耀的,这个跟印象派风格有点类似,我觉得这是南方光影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我几十年来一直研究光影,也画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包括甘蔗系列、少数民族系列、山地光影系列、水田系列,在这些方面做了努力。所以这是我对广西民族题材在教学和创作中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
苗山十月 谢森 油画 110cmx140cm 1981年
梁群峰:谢老师,刚才您提到了对民族题材创作的几个主要体会。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又如何找准个人方向,拓宽认识?因为我们看到很多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缺乏审美品格,表现出来的民族题材作品容易“土特产化”。
谢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所有的民族地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起每个地方的区别,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上,这个表面就是民族服装、喀斯特石山、木楼、民俗风情、芦笙舞等等,这些东西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就容易停留在这样的印象上面。对民族题材的表现,我认为容易有这几个方面的误区,一个是比较生活化,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强调深入生活,老一辈的艺术家经常是很艰苦地深入生活,跟农民打成一片,容易表面地表现他们日常的生活、劳动、恋爱、风俗习惯等等。如果仅仅是生活化的东西,那么跟摄影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摄影也能很真实地表现生活,那么绘画怎么能够更深一步呢?这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问题,生活气息浓厚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上面,应该还有审美和表现语言的追求。第二个问题是容易出现装饰化,因为民族服装很漂亮,服饰图案、风俗的仪式、芦笙舞、百鸟衣,这一类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容易停留在这表面的丰富性上。比如木楼很漂亮,比土房子好看,少数民族服装的裙子也很漂亮,哥呀,妹呀,对对山歌,这些让人容易表现生活表面的装饰性。所以很多画少数民族的妇女都画成仕女,樱桃小嘴、伸着脖子、歪着脑袋,扭扭捏捏的,这就显得很假,只是满足了一种图案的装饰美,缺乏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体会。还有一个现象是画家太个人化,对民族生活、历史的感觉体会不深,用自己那一套去套少数民族,显得比较空,并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没有少数民族的人文背景,只是作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显得比较肤浅。这几个现象都容易产生我们所说的“土特产化”,只展现少数民族的表面特点,但缺少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审美的特殊性,就容易“土特产化”,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阳光海滩 谢森 油画 80cmx100cm 2016年
梁群峰:谢老师,您进一步分析了民族题材作品停留在表面生活化和概念的装饰化,容易产生作品的“土特产化”。下面请您谈谈我们在避免表面生活化和概念装饰化的同时,如何寻找表现民族题材的绘画特色。
南方水田系列之三 谢森 油画 100cmx150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