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智能制造是天津的新生产力之一。我们计划将人工智能艺术与天津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结合,推动工业机器人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天津的传统文化传承。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都是天津著名的传统艺术。目前,泥人张新形象的创作初稿,我们会先运用AI进行设计,选中后再由工匠进行精细制作,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用AI创作新题材的杨柳青年画,让AI来完成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作。最近,天津把都市更新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其中涉及大量的公共艺术项目,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潜力?
邱志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除了对高校产生重要影响外,还能通过虚拟教师和数字资源,极大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我们也有一个使命,就是打造天津美院或者全国名校名师的数字孪生智能体,从而实现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远程教育,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需求选择授课的老师。
教育部也强调要关注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这将从根基上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来,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智能学霸来陪伴学习、帮助学习、提醒学习,父母们也会被解放出来,不再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感到崩溃。AI老师不会发脾气,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以更智能化的方式去定制他的学习计划。我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了“等不了一点”的紧迫感,能否具体解释这种紧迫感的来源?您为何会强调全校通识人工智能教育?
邱志杰:以摄影为例,当年摄影技术一出现,许多画家面临“下岗”危机,不得不改行成为摄影师,或者将摄影融入绘画创作,形成了画意摄影。同时,一些画家为了与摄影区分开来,开始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主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摄影“逼”出来的。如今,低端绘画和设计工作已被AI轻松取代,美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冲击。以前他们可以去游戏公司画原画,但现在原画师的需求减少,薪酬降低,生产效率和成本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方向,因为原来精心培养的一些能力,现在AI可以轻易实现。这涉及失业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不能只教学生如何使用AI,还要教他们如何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也是我强调全校通识人工智能教育的原因。一开始,国画系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AI,但后来有研究生主动来上课,上完课后还积极参与展览,做出了优秀的绘本和片子。这些学习国画的研究生,即使今后不从事AI相关工作,他们的国画素养也会为AI创作带来独特的滋养,使作品更有品位。
更重要的是,学习AI会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当他们再次观察自然,看待一朵花、一座山时,视角和感受将与之前截然不同。他们笔下的山和花,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和花,而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即使最后他们回归传统绘画,作品也会带有AI时代的烙印,不会简单重复前人的风格。
因此,我相信人工智能通识课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直接发挥作用,也可能被当作“敌人”来使用。我们要主动出击,去挖掘那些人工智能触及不到的领域。艺术家的工作是需要“敌人”的。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与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艺术学院中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是否有特定的合作项目或者机制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邱志杰:艺术家有很多种,有的艺术家很像科学家,有的科学家很像艺术家。当一个很像艺术家的科学家,与一个很像科学家的艺术家合作时就会很顺畅。当然,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
目前,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合作模式被探索出来。如在科研机构设立艺术家驻地,还有联合工作坊和联合培养双学位教育等机制。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这种合作模式的发展,已经设立了华熙生物驻地、厦门大学东山站驻地、深圳合成生物学驻地等项目,并计划在中国科技馆设立驻地项目,进行科普工作。未来,当北京怀柔大光源正式启用后,我们还将与中国科学院高等生物所合作建立艺术家驻地。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科研机构中引入艺术家驻地模式。
艺术家融入科研团队,与科学家们自由交流、碰撞思想,有的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的成效。目前,有大量的驻地计划正在实施。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是怎样体现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特色的?是否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安排?
邱志杰:实践与理论很难完全分开。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像一张地图,搭建起一个大的知识架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比如,我们会要求研究生每天关注并分享10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闻,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分类,他们会对这个领域的话语体系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明确划分是实践还是理论,但课程中确实会包含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等内容。我们会探讨历史上有哪些人工智能艺术品,目前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有哪些。此外,还会涉及社会应用场景和伦理影响,比如失业问题、公平问题、大数据监控、人脸识别对隐私的侵犯等。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创作出反人脸识别的面具,或者探讨数字人、数字孪生对丧偶老人的意义。
课程的框架可以分为技术、艺术和社会三个板块,完成这三块内容后,可以说理论学习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将进入科研机构实习,与科学家交流,参加科学会议,从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我们要求学生的研究问题必须与社会相关,具有技术或科学上的意义,并且在艺术上能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在创作作品的同时,还必须撰写论文,毕业论文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的作品必须对社会有用。
雅昌艺术网:关于招生方面,是否会有所调整?会朝着什么方向调整?
邱志杰:目前我们美术学院在某些专业,比如历史建筑保护,已经开始招收理科生,这些学生是通过高考进入的。对于科技艺术,我们也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开放招生范围。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数量确实较少。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希望招生政策能够更加灵活,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多元化组合将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差异,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学习小组的组织者,要确保学生之间的讨论是建设性的。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老师传授所有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进步。
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不是他们的老师,而是他们的师兄。我只是比他们早开始学习一些年头,有更多的学习经验。每次上课,我学到的东西往往比学生还多,因为我需要备课。我鼓励学生进行翻转课堂,让他们来教我,告诉我他们想学什么,这样他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
雅昌艺术网:关于人工智能艺术这个概念如何定义?
邱志杰: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是流动的。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会把智能推荐、自动翻译等看作是人工智能,其实这些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人工智能艺术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最初,它可能是电脑能自动输出图形。到了2014年,对抗性生成网络出现,人工智能艺术开始与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2018年,我们与微软、京东合作的书法地图和小冰AI绘画项目,使用的就是对抗性生成网络,那时生成艺术还算是人工智能艺术的一部分。但现在,生成艺术已经很普遍了,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东西。现在我们正在使用多智能体艺术,这不是简单地生成图像。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新工所翟老师团队合作的“境界计划”就是一个多智能体项目。我把我的数字孪生放进柏拉图学院去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聊天,再去兰亭雅集和王羲之、谢安聊艺术,再去1926年的索尔维会议和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聊量子力学,在出入多种境界的过程中让智能体不断进化。
雅昌艺术网:您对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邱志杰:首先,我希望学院能够健全自己的体系,因为学院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我们希望培养出能够为艺术界、科学界甚至工业界和产业界贡献创新力的人才。其次,学院应该发展成为一个跨越不同学院和学科的融通平台,连接艺术、科技和社会。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期待能够孕育出更新的实践。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艺术头条)
艺术家简介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