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分明的版画到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从洋洋洒洒的文字到逍遥自在的装置,从传统木刻到综合材料,刘春杰在不断突破版画的边界。他的一次次转变,好多次让我们忘记了他究竟是谁。北大荒代表?鲁迅忠粉?“杂学家”?这么多年,他用时间与观念占领了我们的空间,这是他有意为之,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策略。饱经岁月后,耳顺之年的他又要摒弃既往的身份,重新演绎新一轮的蜕变。
2025年2月27日,“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涵盖了《无物之象》《废纸三千》《热风犹在》《树人药房》四大板块的综合材料作品。谈起主题,他说到:“柔软与坚硬,既是材料的属性,也是人性的两面。我希望观众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与超越。”观众也是艺术家,这是他对我们的期许。我们又能在他的期待中获得多少呢?
走过序言,《无物之象》映入眼帘。这些作品只是被简单地贴于白墙上,没有框架,没有阐释。画上冷冽的银光如刀锋般划过,将空间割裂成棱镜般的裂痕,每一道都藏着冷峻的记忆。让我们感到苍白,感到沉郁,感到周围的空间都被抽走了温度。将这些没有具体形态的、面目全非的抽象作品放在第一板块是故弄玄虚吗?
《面目全非》
72cmx136cm 2024年
站在作品前,我们幻想着指尖划过表面,它一定会发出尖锐的嘶鸣声。在《无物之象》中,刘春杰将传统木刻的“硬”与水墨的“软”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对宣纸揉搓、拼贴、叠加彩墨与胶质,将传统纸张改造成具有浮雕形态的金属形态,形成“柔软纸张”与“坚硬金属”的视觉反差。
《道德经》里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喜欢留白,喜欢表达艺术中“无形”胜“有形”,这似乎是艺术家心照不宣的表达方式。刘春杰将如此抽象的艺术前置,是为了颠覆观众以往对具象艺术的常规期待,还是要把他自己归到“无形”的起点,给自己归零。饱经岁月的他,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面目全非。“无物”更具有开放性,让观众以主观姿态介入他的作品,介入他的精神领域,这或许是他的小心机。历尽千帆后,他开始学着开放,包容,融会贯通。不再以凌厉的刀片刻画世界,而是在柔软与坚硬中思考世界。
《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