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丨通过解构与重构赋予水墨金属质感,让废纸涅槃重生

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丨通过解构与重构赋予水墨金属质感,让废纸涅槃重生
2025-03-21 13:40:2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从黑白分明的版画到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从洋洋洒洒的文字到逍遥自在的装置,从传统木刻到综合材料,刘春杰在不断突破版画的边界。他的一次次转变,好多次让我们忘记了他究竟是谁。北大荒代表?鲁迅忠粉?“杂学家”?这么多年,他用时间与观念占领了我们的空间,这是他有意为之,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策略。饱经岁月后,耳顺之年的他又要摒弃既往的身份,重新演绎新一轮的蜕变。

2025年2月27日,“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涵盖了《无物之象》《废纸三千》《热风犹在》《树人药房》四大板块的综合材料作品。谈起主题,他说到:“柔软与坚硬,既是材料的属性,也是人性的两面。我希望观众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与超越。”观众也是艺术家,这是他对我们的期许。我们又能在他的期待中获得多少呢?

走过序言,《无物之象》映入眼帘。这些作品只是被简单地贴于白墙上,没有框架,没有阐释。画上冷冽的银光如刀锋般划过,将空间割裂成棱镜般的裂痕,每一道都藏着冷峻的记忆。让我们感到苍白,感到沉郁,感到周围的空间都被抽走了温度。将这些没有具体形态的、面目全非的抽象作品放在第一板块是故弄玄虚吗?

《面目全非》

72cmx136cm 2024年

站在作品前,我们幻想着指尖划过表面,它一定会发出尖锐的嘶鸣声。在《无物之象》中,刘春杰将传统木刻的“硬”与水墨的“软”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对宣纸揉搓、拼贴、叠加彩墨与胶质,将传统纸张改造成具有浮雕形态的金属形态,形成“柔软纸张”与“坚硬金属”的视觉反差。

《道德经》里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喜欢留白,喜欢表达艺术中“无形”胜“有形”,这似乎是艺术家心照不宣的表达方式。刘春杰将如此抽象的艺术前置,是为了颠覆观众以往对具象艺术的常规期待,还是要把他自己归到“无形”的起点,给自己归零。饱经岁月的他,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面目全非。“无物”更具有开放性,让观众以主观姿态介入他的作品,介入他的精神领域,这或许是他的小心机。历尽千帆后,他开始学着开放,包容,融会贯通。不再以凌厉的刀片刻画世界,而是在柔软与坚硬中思考世界。

《面目全非》

140cmx222cm 2024年

从“无物”到“废纸”到“树人”,馆内的排列方式也代表着从无——有——升华。从虚无中生出万物,从废墟中得以重生。《废纸三千》系列,正是他近年探索“艺术即废墟,废墟即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撕碎、重组、叠加,刘春杰将以往那些“羞于见人”的失败作品黏合于木板上,通过水墨、拓印与拼贴等方式重现。如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他说,世界上没有垃圾,所谓的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展馆内,一组以“纪念碑化”的方式排列整齐的透明箱子也存放了很多他以往的废弃作品。他刻意强调纸张的触感,木刻刀痕的深浅,强调艺术生涯中的手工痕迹。对他来说,废旧纸张是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载体,所以他讨厌这些载体被无情的世界所遗忘。

这些年,他透过“撕”重构作品,不断记录时间,形成观念。《热风》系列中,脆弱泛黄的旧报纸被丙烯材料反复覆盖、撕裂,形成类似青铜器的斑驳效果。旧报纸下,时间在柔软地流逝,物质媒介却在“坚硬”地存续。碎片化的生活,常常将我们不断撕裂。当报纸下旧新闻的时效性被凝固,历史记忆被“硬化”后,我们个体又何去何从?学着松弛,学着重构自我,所以他用“撕”来教会我们重启力量。废纸三千,如是大千,三千大千,如见世界。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刘春杰得以见识世界,少不了权威导师鲁迅先生的助力。南京这座城市,不仅使周樟寿成为周树人,更使鲁迅成为他自己。这种风格的转变,也对应刘春杰。作为鲁迅先生的“死忠粉”,刘春杰长期以鲁迅创作为母题,早就习惯了用鲁迅先生的“嘴”说他自己想说的话。

展馆内最震撼的空间,当属《树人药房》的构建。“药房”展区以295个类似中药匣的方格构成网格化墙面,每个方格内嵌入一幅鲁迅肖像或综合材料作品,形成视觉上的密集压迫感。他通过版画、水墨、装置等媒介,融入个人化的表达,打破鲁迅符号化的刻板印象,将其形象从历史叙述中解放。他眼中的鲁迅时而冷峻,时而狂放,时而扭曲,时而柔美。

走到展厅末端,有一个像屹立在山上的巨石一样的装置,看起来坚硬无比。抬头望去,鲁迅那标志性的坚硬的一字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不听解说,我们压根不会发现这是刘春杰用泡沫制成的鲁迅面部形象。泡沫很轻,易老化,易变形开裂,却给人如此坚硬的视觉感。

《大先生》综合材料

216cm×110cm×310cm 2024年

在他的笔下,鲁迅被分解成无数文化符号,像在呐喊,又像在起舞。鲁迅早已成为工业化碎片时代的精神消费品,不同的人都穿行其中向他“问诊开药”。即使是今天,刘春杰按照自己意愿突破了自我表达的困境,从“抒情诗人”转向“批判性杂文家”,他也想透过鲁迅重塑自己。在对鲁迅的重构中,他不受约束,色彩艳丽,画面妙趣横生。他作品中木刻刀法的凌厉是鲁迅《呐喊》式的抗争,水墨晕染的柔和是《朝花夕拾》中的怀旧。好像又回到了北大荒时期的他,轻灵柔美,富有激情。他有一个梦,梦里的他也是这样丰富浪漫,即使用刀这么坚硬的工具也能用最诗意的刀法刻画人与自然。

鲁迅是他专业上的导师,教他热爱传统木刻艺术。阿Q是他的精神老师,教会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怎么样说服自己,改变自己。鲁迅在《野草》中写到,“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这些年,刘春杰用大量的时间修复历经风雨而破损的旧报纸,修复鲁迅形象,修复伤痕累累的时代信息。就像他在自序中写的一样,他如今的存在感,不仅来自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他人的助力和依托的这些承载着时代信息的作品。

生存于当下,个体面对时代的虚无主义太过脆弱,于是,刘春杰慢慢地学着变聪明,不再那么尖锐。他将自己不断地置于世俗生活,在废墟中寻找诗意,在坚硬中触摸柔软。从此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艺术与个人救赎才有可能实现。

四月,刘春杰的另一场新的个展,也是艺术家第一次举办个人规模的木刻原板展,将在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展。室外场域中环绕着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等世界艺术大师创作的当代雕塑作品。在美丽的自然景观公园场地里,与异域大师作品互动里,他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期待。

(来源:相惠)

画家简介

“柔软与坚硬——刘春杰艺术展”今日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展,展期至4月6日

刘春杰,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客座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硕士兼职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

(责任编辑:孙秀青)
关键词:刘春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