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山水画坛,常朝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传统青绿山水与现代审美意识熔于一炉,创造出既有古意又具时代气息的视觉诗篇。他铭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在数十载的艺术生涯探索中,形成了大气磅礴又不失精微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青绿山水画转型的重要代表人物。
常朝晖笔下的青绿山河,恰似穿越千年的诗笺,既浸润着唐宋古韵的墨香,又晕染着新时代的晨曦。他将传统青绿山水的精魂与现代审美意趣交融,在尺素之间架起古典与当下的对话长廊。其画作如行云流水,既有泰山崩云般的雄浑气魄,又含沂水春烟似的灵秀韵致,在浓淡干湿间勾勒出一曲视觉的交响诗。
《万笏朝天》275x222cm 纸本设色 2024年
作品《万笏朝天》以雄浑的笔墨构筑出巍峨山势,层峦叠嶂如百官执笏,既有北宋山水的壮阔气象,又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通过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营造出山石肌理的丰富质感,而留白处则云气流转,使画面兼具沉雄与空灵之美。《又见青绿》则以青绿重彩为基调,在继承唐代金碧山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色彩明丽而不失典雅,山形奇崛而富有韵律,既呈现出对古典青绿山水的当代诠释,又透露出画家对自然生命的诗意观照。常朝晖既深谙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与空间经营,又能跳出窠臼,通过构图的大胆取舍与色彩的个性化处理,赋予古典题材以现代审美意趣,展现出齐鲁画家特有的正大气象与创新精神。
《又见青绿》240×20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节气系列作品则是常朝晖为时光谱写的视觉乐章。《春分》画卷里,嫩柳含烟似少女轻扬的裙裾;《夏至》时分,墨色浓淡间已然听见蝉鸣渐起;《谷雨》中,细雨如酥滋养万物,暗合“清明忙种麦”的农谚智慧;《立秋》中落叶金黄,恰似古人“平分秋色一轮满”的浪漫情思。每个节气都是一首凝固的诗,常朝晖不仅捕捉物候表象,更深掘节气背后的文化密码。这些画作既是自然时序的镜像,更是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显影。
常朝晖凭借深厚的艺术学养与精湛的绘画技艺,在山水画创作中实现了重要突破。他大胆解构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空间体系,通过压缩近景与中景的空间关系,深入探索山水造境与平面化表现的辩证关系,其作品甚至呈现出超现实的玄幻效果。尤为可贵的是,在其近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意境之美——更确切地说,是艺术家通过笔墨语言所传达的深邃文学意蕴。这种将绘画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质,使其作品在当代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常朝晖的山水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视角。他的作品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常朝晖始终坚守着“手泽心印”的创作温度。他将山水画的边界推向更广阔的现实场域,让青绿朱砂不仅流淌着古人的诗情,更跃动着新时代的脉搏。这种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艺术自觉,正如其画中那抹永不褪色的青绿,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个园》180×198cm 纸本设色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