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DeepSeek谈艺丨梁文博:笔锋游走处,气象自峥嵘

DeepSeek谈艺丨梁文博:笔锋游走处,气象自峥嵘
2025-03-29 14:07: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画坛,梁文博的创作犹如一首流淌在宣纸上的田园诗,以温润的笔墨重构着现代人失落已久的乡土记忆。这位从胶东半岛走出的艺术家,用几十年艺术生涯编织出一幅幅充满生命温度的精神图景,在工笔与写意的交织中,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驻足于他的作品前,那些看似传统的山水、花鸟与书法线条,实则编织着一张精妙的网,捕捉着现代人飘忽不定的文化乡愁。梁文博艺术创作的魅力,恰恰在于他能够将这种乡愁转化为可视的笔墨语言,同时又不动声色地揭示出当代人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可能。

梁文博的花鸟画创作展现了对“自然”概念的哲学思考。他的《乡间至鲜》,恰似一扇打开的木窗,让观者窥见乡村生活中最鲜活的片段。画家以书法入画的写意笔触,将禽鸟的形态解构为流动的墨韵。大公鸡尾部飞扬的翎毛,以枯笔飞白扫出风的轨迹;雏鸡绒羽的蓬松质感,则通过宿墨积染形成水墨氤氲。这种“以形写神”的技法,既承袭了宋代院体画的精工传统,又开创了水墨表现的现代意境。

《乡间至鲜》138x34cm 2022年.jpeg

《乡间至鲜》138x34cm2022年

当都市的霓虹遮蔽了星空,当电子屏幕取代了水墨氤氲,梁文博的《乡间至鲜》犹如一剂清凉散,让我们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重新发现“手作”的温度。这幅画作不仅是乡土美学的视觉档案,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路标。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至鲜”,不在于物象的逼真,而在于心灵的共鸣;不在于技术的炫目,而在于生命的本真。在这个意义上,梁文博以水墨构建的乡土世界,恰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现代人安放灵魂的诗意栖居地。

梁文博的艺术之根,深植于对生活的深情凝视。他笔下的场景,多取自农舍、山径,那些被都市人视为“平凡”的瞬间,在他笔下却焕发出诗性的光芒。《惠风和畅》中,画面主体紫藤以没骨法写就,藤蔓虬结处见金石笔意,转折顿挫间似可听见枯笔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叶片以三青敷色,趁湿点染出深浅斑驳,恍若春露未晞时分的自然肌理;紫藤花的处理尤见匠心——以没骨法勾勒轮廓,胭脂点蕊时特意留出飞白,既保持色彩的清透,又暗合“惠风”拂动的韵律。整幅画恰似文人心中“可居可游”的理想之境。“紫藤”作为传统吉祥符号,在此被赋予新的解读。画家刻意强化其“垂露”形态,紫色花穗如珠帘半卷,暗喻“惠风”之润泽。而飞燕作为候鸟,其回归象征着春天的信使,与当下生态文明的时代语境形成巧妙呼应。

“诗意的栖居——梁文博中国画作品展”暨京行艺术馆(聊城馆)开馆仪式将于本周六开幕

《惠风和畅》138x34cm2022年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核心基因,在梁文博手中获得了当代性的转化。观其书法作品,笔意如春涧溪流,时而湍急时而舒缓。结体上既见《兰亭序》的流美,又含《张迁碑》的拙朴。

梁文博之书,兼具刚健与柔美。观“竹”、“棋”二字,横折处力透纸背,如竹节般硬朗;而“声”“雨”则笔触绵长,似细雨润物无声。全篇布局疏密有致,行间距宽窄不一,却毫无杂乱之感,反显空灵洒脱。墨色浓淡枯润交替,既见“夜雨寒”之清冷,又现“春风暖”之温润,笔墨与意境浑然一体,尽显书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20241221151651126420.jpeg

《万古英华》条幅中,“万”字如巍巍山岳,墨色浓重处似青铜鼎彝,承载着文明之重;“古”字结构奇崛,在宣纸上刻下历史的年轮;“英”字草字头如双翼舒展,中央的“央”部则既有草书的飞扬又有篆隶的浑厚;“华”字最是惊艳,上部如繁花绽放,下部似根系深扎。这四个字,每一笔都饱含金石之力,每一画皆蕴天地之气。

1234...全文 10 下一页
关键词:梁文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