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昨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昨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2025-03-30 15:26: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为与李宝林有着深厚渊源的同道,王鲁湘代表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献诗一首:“丹青不知老将至,岁月留痕若转蓬。生死刚正铸山骨,海岳胸怀歌大风。”这首诗恰是李宝林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首句既暗合孔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哲思,更彰显李宝林以笔墨对抗时光的永恒追求。次句“转蓬”之喻,既指李宝林从北疆黑土地到南海之滨再返京华的生命轨迹,亦隐喻其艺术探索永不停歇的精神状态。“生死刚正铸山骨”有着深层意蕴,李宝林壮年时两度直面开颅手术的生死抉择,为延续艺术生命毅然承担失语风险,当其执笔之手颤抖难控时,需屏息凝神方得落墨成线,这般以生命搏击艺术的刚毅决然,恰与其笔下铮铮“山骨”互为表里。观其山水创作,确如荆浩所言“生死刚正谓之骨”——摒弃肤廓之媚,直取山川筋骨,以铁线银钩铸就天地脊梁。末句“海岳胸怀歌大风”,既概括李宝林从万里海疆到帕米尔高原的壮游历程,更昭示其吞吐山河的审美胸襟,这种融汇江海奔涌与山岳雄峙的气度,与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一脉相承,奏响了中国山水画的时代强音。

图片

田黎明致辞

田黎明表示,李宝林以金石风骨铸就的山水气象,不仅建构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标高,更以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为后学树立了永恒典范。李宝林的艺术历程,是一部与时代共振的生命史诗。自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师承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至毅然投身南海舰队淬炼军魂,再至以丹青铸就山河风骨——60载始终践行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使命。其人物画创作深植火热生活,以刚健清新的笔墨塑造海军官兵、劳动人民的时代群像;山水画探索则承李可染先生衣钵而自出机杼,将金石的雄浑与书法的骨力熔铸为“大山回响”般的视觉史诗。他认为,李宝林的艺术,具有三重精神维度:其笔墨语言中蕴藉的金石风骨,源自对汉碑魏碣的深度研习;其山水气象中吞吐的海岳襟怀,得益于万里海疆与帕米尔高原的壮游体悟;其艺术人格中彰显的家国情怀,则根植于军旅生涯锻造的赤子之心。此次捐赠中国国家画院的51幅力作,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最佳见证。

图片

董继宁致辞

董继宁作为“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的参展艺术家和学生代表发言,他谈道:“自2006年李宝林老师提出‘大山回响’艺术理念以来,已历经17载耕耘。在老师‘有教无类、亦师亦友’的胸襟涵养下,我们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八座城市及泰国曼谷举办系列展览,既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更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成长。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使命担当;他传递的不仅是艺术理念,更是‘以丹青写天地精神’的人格力量。这份精神传承始终鞭策着我们:以赤子之心绘江山胜景,用艺术生命书时代华章。此次展览既是我们向师长前辈的学业汇报,也是与社会的艺术对话,更是李宝林老师带领我们共同谱写的大山交响诗。当笔墨与宣纸相遇,艺术不仅是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更应成为观者感知生命的文化场域。我们以‘大山回响’致敬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用丹青画卷诠释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图片

李宝林致辞

关键词:李宝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