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写意画院导师汪为胜老师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精彩开启公开课《绘画构图十三讲》。写意画院高研班的同学们积极响应,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踊跃参与学习,满载而归,收获颇丰。
讲座着重阐述了绘画构图的重要意义,以及构建一个支撑创作的知识体系的方法。在讲座过程中指出,众多绘画学习者虽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所积累的知识常呈碎片化状态,未能构建起完整的体系。正因如此,他们所创作的画作往往难有新意,最终流于平庸。为切实提升绘画创作水平,亟待搭建一个助力创作的知识系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序整合,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
讲座重点:
一、中国画创作教育系统的建立与实践
讲座强调了绘画系统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系统学习来提高绘画水平。首先,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打通艺术思路,让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再迷茫。其次,一套完整的系统可以帮助画家支撑创作,提高绘画水平。最后,通过一至两年甚至三至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将这套系统完全消化,使画家在创作中能够得心应手,一生受用。
二、绘画构图13讲的重要意义
主要讲述了绘画构图13讲的重要意义,以及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情感表达。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操作程序,即构思,将内心的情感和意志转化为可视的图形。在传达准确和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实现技巧的信仰。在选择动机体材时,每个人的想法和经历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酝酿作品构思之前所需要投入的情感。在寻找题材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勾起动机缘起,如看到挑夫身上肌肉的发达,可以画一种具象写实主义来描绘它。
三、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投入与灵感来源
主要讲述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投入和深入生活体验来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例如,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画家在看到高铁改造后的景象后,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最终完成了全国美展的演讲作品。另一位画家李传真在深入农民工生活后,将理性思考与情感寄托相结合,创作出了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此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幻觉和梦境的热爱,寄托了他丰富的感情。这些例子都表明,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情感投入和深入生活体验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
四、画家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的研究生赵丽娜和江苏省美协主席薛亮的作品。赵丽娜的作品受西方大地绘画影响,呈现出怪异梦境般的形象,充满情感。薛亮则将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笔墨符号相结合,创造出梦幻的山水画。此外,还提到了世界公认的色彩艺术大师马蒂斯的作品,他的作品色彩强烈,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最后,介绍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家方向的作品,他将马蒂斯的色彩影响用于描绘南方庭院的场景,并获得了全国美展的大奖。
五、中西结合的绘画构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