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版画创作研究30年,康剑飞个人的理解是,传统版画是手工艺时代的图像和媒介,版画从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印刷的工具和信息复制传播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广播、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都可以看作对传统版画的延续和发展,从版画他还生发出很多对于AI大模型的思考。
问:版画起源于中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中国审美?
康剑飞:长期以来,版画的历史从属于印刷史,它自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因此也区别于中国画史。印刷史是复制和传播效率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由复制工具不断向艺术媒介转化的历史。在机械复制时代,当传统手工印刷术被淘汰,版画作为艺术表现媒介的功能反而凸显出来。
《猫头鹰》30cm×20cm,黑白木刻,1999年
木刻版画与中国的文人传统有着深刻的血脉联系,这种技艺最初是在古代的佛教传播和世俗画本小说中广泛应用。木刻版画延续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刀法印痕可以跟中国画的皴法相类比,木刻的黑白疏密类似于水墨画所讲究的“墨分五色”。
《一切与我们有关》,91cm×60cm,黑白木刻,2000年
问: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近代以来经历了什么样的观念变迁?
康剑飞:1931年鲁迅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这时的版画既是复制传播的工具,也是艺术表达的媒介。
之后经历新中国版画时期、群体版画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版画本体语言研究时期,版画作为传播工具的功能逐渐减退,越来越多地被独立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
以徐冰《天书》为代表的版画本体语言研究时期,是中国当代版画的重要转折。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以学院版画机构为主,版画界围绕版画语言、材料、工作方法、版画概念等等展开了广泛的思考和实验,从版画出发的跨媒介实验也在不断兴起。
徐冰《天书》——上海浦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