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孙志刚是一位执着于写生创作的画家。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胜利油田、山西盂县老家、海南雨林、西域大漠、延庆山区、菏泽牡丹园以及石家庄藁城梨乡等地,他用速写记录下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貌。他的速写作品既带有传统写意的灵动,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一、在地性:扎根土地的视觉叙事
孙志刚的速写创作始终保持着对“在地性”的坚守。他深入不同地域,观察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山西太行山,他将盂县故乡的山道、老宅、古树收录笔下,在海南,他将热带雨林的棕树、花卉、鸟类勾勒进速写本;而大漠黄沙中的千年胡杨、圆明圆的残墙断壁通过他的画笔似赋于了它们新的生命,在菏泽牡丹园和藁城梨乡,把春的明媚、花的芬香描绘在一张又一张画纸上。
这种对地域特征的敏锐把握,使他的速写不仅仅是客观记录,更是一种带有情感温度的视觉叙事。他笔下的物像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融入了画家对当地生活的理解与共情。
二、速写的生命感:线条的呼吸与节奏
速写作为一种即兴的绘画方式,最能体现画家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孙志刚的速写线条充满生命力,既有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力度,又有西方素描对光影与结构的精准把控。他的用笔时而刚劲有力,如太行山错落有致的山石路,如海南迎风摇曳的百花丛。
孙志刚尤其擅长捕捉瞬间的动态,比如梨乡小蜜蜂釆蜜的姿态、牡丹花瓣的舒展形状,甚至是延庆山溪流淌的波纹。这些作品往往寥寥数笔,却神形兼备,展现出他对物像本质的深刻理解。他的速写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提炼的艺术表达,每一根线条都仿佛在呼吸,充满节奏感。
三、写生与创作:速写的独立美学价值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速写常常被视为创作的“草稿”或“素材”,但孙志刚却赋予速写独立的美学价值。他的写生作品不仅是后续创作的准备,其本身就已经是完整的艺术表达。他善于在快速记录中融入个人情感,使画面既有即兴的生动性,又有严谨的构成感。
例如,他在胜利油田速写中,常常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石油工人的操作场景,留白处给人以想象空间;而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他又通过密集的线条与明快的节奏,营造出热烈的南国氛围。这些作品证明,速写可以超越“练习”的范畴,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
孙志刚的速写艺术,是对土地、生命与时间的深情记录。他的创作方式延续了中国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精神,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表现语言。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他让速写不再是简单的习作,而成为一种鲜活的艺术表达。
在图像泛滥的今天,孙志刚仍然坚持用最朴素的方式——一支笔、一张纸,去感受世界、记录生活。他的速写,是行走的艺术,也是永恒的绘画诗篇。
(文/刘志勇,来源:丹青新视点)
作品欣赏
孙志刚《千秋寒月》
孙志刚《胡杨精神》
孙志刚《风骨》
孙志刚《雁南飞》
画家简介
孙志刚,1963年3月出生于山西盂县神泉村。1984年12月在胜利油田参加工作,2008年入职中国工笔画学会至今。现居北京。现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驻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民进开明画院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