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我们看到陈峰绘画上的丘壑,就不再仅仅是中国山水画伟大传统的延续,其中还有艺术家个体心灵之旅的踪迹,看到文明在其中的转折与皱褶,这是传统遗迹、文明痕迹与心灵印记,三者的综合与叠加。
就如同艺术家自己所言:“在游历各个文明的遗迹与自然的奇观时,亿万年来的沧海桑田令我深受震动。这是我绘画的一个视觉源泉,此外,尽量深度地区感受了解当地的文明意义上的社会变迁,这是人类疗治内心狭隘民族自豪感的良药。”
02.传统山水的当代转译
在展出的作品中,《空寒系列》让人印象深刻,这来自宋代山水意境的当代转译。在一片虚静空灵中,艺术家陈峰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以及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当代人构筑起可栖居的“丘壑宇宙”。在AI算法时代,来自自然的诗性意境依然有着强大的治愈力和生命力。
陈峰的艺术探索始于对传统媒介的颠覆。早年他以“油画山水”系列打破水墨与油画的界限,用丙烯、油彩、树脂等现代材料模拟水墨的氤氲与流动。在《空寒系列》中,他更将亚麻布、漆、树脂等材料与肌理技法结合,通过层叠堆砌、刮擦晕染,营造出“雪意”“空寒”的视觉质感。
如作品《雪霁无声》以冷色调的树脂凝固水墨的流动感,既保留了宋代山水的清雅意境,又以材料的物性强化了时空的凝固感。这种“非水墨的水墨精神”,正是陈峰对传统媒介局限性的突围——他不再拘泥于笔墨纸砚的物理载体,而是以材料的实验性解构并重组山水意境。当观众站在《雪霁无声》前,看到的不仅是寒林积雪,更是文明更迭中那些被冻结的瞬间。
《雪霁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