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潘鲁生:诗化的生活之美——读李学明的画

潘鲁生:诗化的生活之美——读李学明的画
2025-04-26 14:22:3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将于2025年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承办。展览将展出李学明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是迄今为止李学明艺术世界最全面的一次呈现。

——编者按

我与学明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他年长我几岁,都来自齐鲁大地的西部地区,有过相同的生活经历,受过同样的美术教育,后来又在同一所大学教书,平时来往不多,却是神交,我一直关注他的创作,心领神会,非常纯粹。我们都酷爱传统绘画,也特别念旧,儿时的记忆、故乡的草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往往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心之所向的归宿。学明画童子众生,我研究乡土艺术,总有一种源泉,令人心有悟并不断去表达和实现。我想,或许这就是艺术和生活的联系,当然也离不开对待艺术朴素、真挚的心境。

学明的画继承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性传统,画面简洁空灵,意境清新隽永,往往是“小中能见大,画外有余音”。应该说,中国传统文人画是“写心”的艺术,笔简意足,看似用笔松散,轻松自在,其实表达着深刻的生命意念,往往希望在有限的人生里实现无限的超越。学明得其真意,但并不以荒寒山水状超脱之境,也不以古木枯枝表达的旷远之心,而是带着对生活记忆的珍重、对万物之情的体察、对日常瞬间的凝视,描绘生活万象,且尤喜绘童子生活,以淡、简、拙、健之笔画的是岁月人生、浮世温情。记得齐白石先生曾画册页藤花,题跋云“静思往事,如在目底”,学明也曾感叹,自己在白石老人的画里,读到过一二纸漫天烂霞、层层裂绯的山水画而殊多感动,因为中国写意山水画里的臆造是一种独到的感受,将自己带到了半个世纪前故乡的那个黄昏。茫茫俗世之苍生、有涯人生的追求何尝不具有永恒的深意呢?就像有“人生居天壤间,若飞鸟栖枯枝”之比喻,如果生命就像一只鸟儿短暂地栖息在一个小树枝之上,或者如偶然飘来的一片落叶落到这个世界中,那么,有限里的无限,愈应有趣味和生机。学明的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体现了一种人生的视野和态度。

能画出生活真趣的人,一定是超脱的,不被俗务所扰,不为名利所困,更不会限于匠气陈式。所谓“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学明以随心、随喜、随缘的态度倾听生命的真谛,达到了一种纯粹的境界。画中的草木、浮云、童子、老翁往往是寥寥数笔,萧散冲澹,却有着道不尽的情谊,让人感动。所画童子朴素自然、童稚扑面自不必多言,隔着岁月的沧桑也能感受到童真的心跳。就连画中的树与花、枝与叶或简或繁,或浓墨浸润或枯笔遒劲,也绝不只是人物的陪衬,而会唤起某种熟悉的记忆,激起心底的涟漪,就像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所言“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世间的景与物、事与情总是相通的,但只有精神上无拘无束,才能体验其中的境界并自由自在地加以表达。也因为无拘无束并从生活的体验出发,学明的画既有文人画的书卷气,也有乡土绘画的泥土味儿,心与天游,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感受。其实,没有瞬间,何来永恒?若不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关照出发,又怎会有艺术的共鸣?陶渊明云“斯晨斯夕,言息其庐”,每个早晨都有晨曦微露,每个夜晚都有月在高枝,倪瓒曰“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暖,春风发微笑”,高山大川中的一朵兰花不为人知,倒影自照,照样在春风中荡漾微笑,重要的还是找到生命自足而真实的状态。这是学明的艺术的境界,如今在入境之年更加真醇。

总之,读学明的画,感到亲切,如忆往事,如见知己。他从道法自然中寻求童真雅趣的笔墨意境,并不断在超越自我中追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几十年来,有缘相识,随缘写意,就像有时独坐回忆,会心一笑。将所观所感所思画下来,或者用作画、看画一样的态度来面对世事人生,便得生活的真意,常在微笑之中了。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艺术家李学明

部分作品赏析

李学明《故乡》纸本设色 18cm×15cm 2024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1234...全文 7 下一页
关键词:潘鲁生,李学明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