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的望江亭是观江最佳处。六角飞檐悬着铜铃,江风掠过,叮咚声与江流澎湃相应和。凭栏远眺,长江如练自天际蜿蜒而来,在脚下折而东去,货轮如叶、游轮似梭,在金色波光里往来穿梭。王安石“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诗句涌上心头,忽然觉得诗心与画境在此相通——江水的蜿蜒、海气的苍茫,打破了传统山水的平远构图,正需要用“高远”“深远”之法重新勾勒。同伴指着远处说,五山绵延如五龙临江,狼山居中如首,军山、剑山等左右拱卫。我不禁思索:狼山陡峭的崖壁该用斧劈皴表现刚健,山间的松竹则需披麻皴写出温润,山腰云雾缭绕处,或许该用淡墨渲染,才能体现“刚健含婀娜”的文人审美。
目光下移,见山脚下江水与海水交汇处呈现“夹堰”奇观,清浊分明。这让我想起南通的“江海文化”:长江的雄浑与大海的浩瀚在此交融,既成就了“据江海之会”的地理优势,也孕育了南通人“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就像画家调色盘上,浓墨与淡彩相破,才能氤氲出万千气象。
走到山脚,市井气息渐渐浓了起来。糖画摊前孩童的笑声、茶盏碰撞的清脆声、老槐树下带着方言的叫卖声,扑面而来。忽然想起广教寺僧人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原来这市井烟火,也是山水人文的延伸。我略有所悟:画家笔下不仅要有山川丘壑,更要有这种沾着露水的生活气息——就像黄宾虹晚年“黑密厚重”的山水,总需要留白处透出人间烟火。
走出景区时,回望狼山已化作黛青色剪影,广教寺的灯火像江上渔火般明明灭灭,仿佛听到了江与海的交响,山与寺的对话,自然与人文的和合。南通的江海文化,早已把山水的形、宗教的魂、生活的味,酿成了一坛醇厚的美酒。
(文/魏怀亮,来源:魏怀亮艺术视界)
画家简介
魏怀亮,1960年9月出生于河北平山,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曾多次参加原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大型美展并获奖。其中《跨越》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对话》获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8月获“第一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寻找栖息地》系列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2中国书画年度作品”。2013年2月举办《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2016年5月举办《紫气东来·魏怀亮花鸟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出版有《魏怀亮澄怀・了悟》《魏怀亮画集》《魏怀亮画集·花鸟卷》《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特刊》等画集。《美术》《美术观察》《画坛》《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品收藏》等专业刊物和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雅昌艺术网等媒体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