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日报》聚焦西安美术创作实践,通过专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朋杰的创作历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如何扎根生活、守正创新,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当前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探索为当代美术创作如何扎根现实、传承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特此转发,以飨读者。
——编者按
传承长安画派创作理念,西安中国画院在主题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用真情实感描绘生活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长安画派数十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近日,西安中国画院再次组织写生小分队深入基层,到汉中勉县新铺镇漩水坪村开展写生采风艺术交流活动。一草一木的勾勒,一山一水的皴染,画家把山景与花田凝于笔端,创作出多幅作品,并现场捐赠作品100余幅。
4月10日,陕西省美协、西安市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范朋杰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更好践行长安画派优秀传统、更好开展主题创作进行了探讨。
记者:前两天,您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有关赵望云先生“真正的艺术家产生在十字街头”的文章。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王犇:赵望云先生的这句话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并最终回馈给人民。
我们认真践行这一理念,多次组织画家深入基层采风,到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农村、陕南山区等地写生,记录时代变迁。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西安中国画院有12件作品入选。范朋杰的《桑榆晚晴》,是他在周至驻村一年,积累大量鲜活素材后所作;左洋为了创作《榨油》,长时间在老油坊里观察老手工艺人,夏天被蚊子叮咬得满脸是包;倪超为创作《城市烟火》,在小南门早市泡了好几个月,画作中有叫卖的、吃早饭的、环卫工人等上百个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体现。
记者:长安画派积淀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优秀传统。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传统?
范朋杰:作为画家,深入生活是最根本的要求。从绘画角度来说,作品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创新点,做到师古但不泥古。
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我在周至驻村帮扶期间,经常和村民互动。端午节和老人一起包粽子,重阳节为他们送围巾。一来二去,大家变得特别熟络。《桑榆晚晴》就是以这群老人为主题进行创作的。
记者:西安中国画院一直聚焦主题创作,请您谈谈目前的发展情况。
王犇:画家要为时代立传。我每次看石鲁的《转战陕北》都会心潮澎湃。画面折射的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2015年起,我们充分发挥画院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坚持主题创作,通过实施“西安文脉”“百年历程”“黄河长安”“古城菁英”“双百长安”和“时代画卷”等六大工程,累计创作以大唐盛世、交大西迁、秦创原等为主题的精品力作400余幅,形成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