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突围:在中西交响中重构
梁益君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油画民族化的当代实践。他承续了20世纪中国油画先驱“中西调和”的精神衣钵,却拒绝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从文化心理结构层面寻找融合的密钥。在色彩运用上,他既深谙西方印象派捕捉光影瞬间的精妙,又深谙中国传统色彩观中“随类赋彩”的写意精神——那些跳跃的暖黄与静谧的青灰,不仅是自然光线的视觉转译,更是心境与节气的隐喻符号。
《松石小景》No.6(纸本油画)阿诗油画纸对开20241106北京·小天竺
这种语言重构的背后,是对“写生”概念的重新诠释。梁益君的写生并非对景描摹,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演绎。他在巴山蜀水间跋涉时,画笔始终与心跳共振:面对瞬息万变的光影,他以直觉捕捉自然的“气脉”,用快速的笔触定格稍纵即逝的情绪;面对静谧的村寨,他以凝视穿透表象,在屋瓦的肌理与老树的虬枝中窥见时光的刻痕。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使他的作品兼具现场感与永恒性。
《花园沟.核桃树》(油画)80 x100 cm 20250314四川.彭州.葛仙山
精神维度:在自然诗学中追问
梁益君的风景油画,最终指向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哲学思考。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既是物理意义上的自然存在,更是精神返乡的隐喻载体。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他的创作如同一剂良药,疗愈着现代人的精神失语:那些葱郁的山林、宁静的田畴、蜿蜒的小径,构建起一个远离喧嚣的“理想国”,却又并非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画面中隐含的劳作痕迹、村落炊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折射出对"天人合一"传统智慧的当代呼唤。
《江边的古镇茶馆》(油画)60 x160 cm 20250325永川.松溉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