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与风水文化中,鹿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最近的画作中,我仍然以“半身鹿”的表现形式,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将多重文化隐喻凝练于一体。
如何超越传统水墨画的审美范畴,成为连接艺术与玄学的跨界典范。为此,我时常翻开一些中外艺术读本细心品读,最大的感受是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其实是没有东、西方艺术之分的(只是工具不同而已)。在那些流传的经典作品中,如宋元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禽鸟画等,如西方的梵高、卢梭、高更、夏加尔、雷诺阿,达利等,发现他们作品中的每个元素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量符号。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可交互的灵性场域。我认为,当下的中国水墨画,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当代艺术可能性的积极探索。
我在想,当一个读者站在你的画前凝视,观者除了能获得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之外,是否还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能量共振?这应该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水墨氤氲中构建通往灵性世界的秘径。这也是我今天想对这幅作品《寂静的回眸》要做的一种解读。
——未君
《寂静的回眸》中的灵性通道与视觉诗篇
▲未君《寂静的回眸》纸本设色2025年
1.鹿回头的灵性图腾
“林空鹿饮溪,云外鹤归巢。”我想起王维笔下这句诗,如果题在我的画上,可能较为恰当。我依然只画了半截鹿,但这并不影响鹿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在回眸凝望中,翠雀花在旁静静绽放,一弯新月悬于远山之上,丹顶鹤盘旋其间。我想,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无声的诗,一部立体的哲学,一场生命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画下半部分那头仅现上半身的“回头鹿”,让人想起《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境。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祥瑞的象征,又是隐逸的化身。我刻意于这种“半截鹿”的构图方式,突出其昂首姿态,既暗含“藏而不露”的文人智慧,又通过局部留白引发对“未现之权柄”的联想,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思异曲同工。此时,鹿回眸的瞬间被永恒定格,它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眷恋,又有对未知的探寻,正如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中所表达的生命状态一样。
历来动物回首的造型在堪舆学中称为“回龙顾祖”,具有聚气纳福的特殊功效。这种姿态能够避免能量直冲外泄,形成“藏风聚气”的理想格局。鹿的视线方向(画面左侧)与鹤、山、月形成三角形造势,暗合八卦中的“艮位”,象征止步回望、沉淀积累的智慧。这与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形成跨时空的呼应。鹿身的淡墨渲染呈现出“土德”的厚重感,而留白处理又暗含“金气”的锐利,形成“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循环,寓意财富的持续积累。
古代皇家猎苑常以鹿为贵,象征“逐鹿天下”的霸业雄心。“鹿回头”最终凝聚着福禄的祈愿、权力的隐喻、灵性的觉醒、时间的哲思,最终回归到人文精神的守望。
▲《寂静的回眸》局部
2.翠雀花的温柔绽放
翠雀花的绽放并非随意点缀,在传统花鸟画中,有些花卉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密码。翠雀花又名飞燕草,其花形如飞鸟展翅,象征着自由与灵动。我悄悄地“借助构成”方式将翠雀花与鹿并置,形成了动植物间的微妙对话。这种构图让人联想到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意境,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翠雀花的蓝色调与鹿的暖褐色形成对比,宛如自然界的精灵,在鹿的身旁轻舞,既丰富了画面色彩层次,又暗喻了冷静与热情的生命两极。
蓝紫色的翠雀花,源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的幽远意象,其簇拥鹿旁的姿态,更似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朦胧而绚丽的愁思。向上绽放的花序形成“通天接地”的气场结构,象征着智慧与灵感的源源不断。
此图更是适合悬挂在书房或工作室的东南“巽位”,有助提升文昌运势。蓝紫色调在五行中属“水木相生”",既平衡了画面的冷暖对比,又暗合“水木清华”的雅致意境。花朵的数量(画花一般为奇数)暗合“阳数”的吉利寓意,形成生生不息的能量循环。
▲《寂静的回眸》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