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与笔触,捕捉自然与生活中的微妙瞬间,将其凝于画布之上,成为永恒的经典。李呈修以对绘画的赤诚之心,在山川四季的描绘中,展现出自然之美,为山川代言,为造化传神。
美,在李呈修的眼中,是无言的,它极简洁、极高华、极纯粹、极神奇。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艺术家,等待着李呈修去开拓、去探寻。他常常在天地自然中忘掉自我,用眼睛和心灵探寻美的踪迹,用画笔去表现他所感悟到的自然之美。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从苍茫博大的西域圣地,到浑厚沉雄的黄土高原;从落日映照的江南古镇,到月光之下的山涧小溪;从春日盛开的鲜花,到秋季金黄的树叶;从冬天萧瑟的树林,到雨中的枯荷、雪中的残枝。在他眼中,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充满灵气,都是值得用画笔记录的美好。
李呈修的绘画风格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在描绘不同地域的景色时,他总能精准地把握当地的神韵与气质,通过独特的构图、细腻的笔触与巧妙的色彩运用,展现出各异的风情。在他的作品中,山峦叠嶂、绿意盎然,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李呈修运用细腻而富有变化的笔触,将山石的质感、植被的茂密以及光影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他以色彩为媒介,用丰富的绿色调勾勒出山林的生机勃勃,辅以黄色和褐色,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厚重感。李呈修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贯穿于整幅作品之中,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山河的壮丽与宁静。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再现,更是画家心灵深处对自然之美的礼赞。
山川的四季在他的笔下别有一番韵味。春天,他用明快鲜艳的色彩描绘出繁花似锦的生机盎然,让观者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希望;夏天,郁郁葱葱的山林在他的笔下尽显夏日的热烈繁茂;秋天,金黄的树叶与高远澄澈的天空相互映衬,传递出丰收的喜悦与秋的沉静;冬天,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萧瑟树林与皑皑白雪中的残枝,营造出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他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将四季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创作理念上,李呈修秉持着创新精神,他认为创作需要“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工具与技法,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服务于画面,表达自己的绘画理念,追求最本真纯粹的艺术审美。他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将自身深厚的色彩、造型、速写功底巧妙融合,在实景写生中反复实践、摸索与提炼,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表现方式。
李呈修的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呈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倾注于每一笔、每一划之中。在面对不同的地域景观时,他宛如诗人般饱含深情,又如修行者般心怀敬畏,以纯粹、本真的艺术态度,不断探索绘画艺术的无限可能。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赋予了作品灵魂与感染力,让观者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他与自然之间的心灵共鸣。
回顾李呈修的艺术历程,我们能看到他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自然,在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他的作品既保留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用画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领略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的窗户,让我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沉浸于他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李呈修,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第八、第九次全国美代会代表,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北京文联理事,第六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原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艺术市场》惠风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