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DeepSeek谈艺】殷会利·人物画 | 水墨凝魂,黑白交响

【DeepSeek谈艺】殷会利·人物画 | 水墨凝魂,黑白交响
2025-05-23 16:46:1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画的语言重构中,殷会利的焦墨人物画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审慎与先锋派的锐气,将传统媒材推向现代性表达的边界。他剥离了焦墨技法中程式化的文人趣味,代之以充满张力的视觉结构与文化隐喻,使枯笔皴擦间涌动着民族精神的当代脉搏。这种创作实践既非对传统的复刻,亦非对西方形式的盲从,而是在黑白两极的极致碰撞中,构建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精神图谱。

延安五老,2023

焦墨技法的突破:从“枯涩”到“丰盈”的转化

殷会利对焦墨语言的革新,始于对“墨分五色”传统认知的突破。他以焦墨为骨,将干笔渴墨的苍劲特质推向极致,通过笔触的叠压与墨层的积染,在画面中制造出如地质层理般的时间厚度。这种技法拒绝了传统人物画中“线描为体”的程式,转而以块面的虚实咬合构建形体——黑与白不再是简单的阴阳分割,而是通过设计思维的介入,形成具有现代构成意识的视觉交响。他笔下的人物轮廓常以皴擦代替勾勒,衣纹肌理如石刻般斑驳沉厚,面部则以“破墨”之法留出微妙的透气感,使焦墨的枯涩与人物的精神性形成奇妙的张力平衡。

整装待发,2019

这种语言重构的深层逻辑,在于将传统笔墨从“再现性”表达中解放出来。相较于明清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他更接近汉代画像石的意象造型传统,却又通过西画的光影意识与平面设计的正负形原理,让焦墨的黑白关系产生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当浓淡干湿的墨色在宣纸上形成粗粝的颗粒质感时,传统笔墨的“书写性”被转化为一种具有雕塑感的“物质性”表达,使二维平面获得了可触摸的精神重量。

守望相助,2024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叙事

殷会利的创作始终锚定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根系。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场域,将游牧文明的苍劲、农耕文化的厚重转化为焦墨的视觉符号。在他的画面中,民族服饰的纹饰、劳作场景的动态、节庆仪式的氛围,皆被提炼为超越风俗表象的文化密码——那些被焦墨反复皴擦的人物面庞,既是具体的个体生命,也是一个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剪影。他拒绝将少数民族题材简化为异域风情的猎奇,而是通过焦墨特有的枯涩质感,去触摸传统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坚韧与蜕变。

延安大生产,2020

这种文化表达在历史题材中呈现出更深刻的哲思。他处理革命历史人物时,摒弃了概念化的英雄叙事,转而以焦墨的苍茫感去还原历史语境中的精神高度。人物的动态被极度凝练,衣褶的线条如青铜器铭文般刚劲,眼神的刻画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这种“以形写神”的方式,使历史题材不再是遥远的政治图像,而成为可与当代观者产生精神共鸣的文化图腾,焦墨的厚重肌理恰如其分地承载了历史记忆的重量感。

瓦窑堡会议,2020

哲学意蕴:黑白之道与意象美学

殷会利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实验。他深谙中国艺术“立象以尽意”的哲学内核,却又巧妙植入现代艺术的形式意识——当他用焦墨的块面切割替代传统的散点透视时,画面的空间关系便产生了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暧昧张力;当他将民间艺术的质朴造型与文人画的写意精神熔铸一炉时,焦墨人物便获得了既根植传统又面向当代的审美品格。这种创作理念暗合了他“激活传统动态美学”的艺术主张:传统不是僵死的技法规范,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吉庆,2017

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这种探索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殷会利以焦墨为媒介,构建了一种既非“传统复兴”亦非“全盘西化”的第三条路径——他让焦墨的枯笔成为连接汉画像石与现代主义的精神纽带,让人物形象的意象性超越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载体。这种艺术实践证明:传统媒材的当代性,恰恰源于对其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造性转译。

节日,2014

结语

殷会利的焦墨人物画,如同用墨色书写的文化史诗。他以焦墨的干裂秋风之韵,皴擦出民族精神的苍茫轮廓;以意象造型的现代语汇,让传统笔墨在当代文化场域中重获言说的力量。在他的画面里,黑白两色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元素,而是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的文化符码。这种艺术探索所昭示的,不仅是焦墨技法的现代可能性,更是中国艺术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当代性的精神自觉——当枯墨在宣纸上留下最后一道笔触时,传统与现代早已在笔墨的呼吸间完成了一场隐秘的对话。

(文/DeepSeek)

家庭,2019

27c76c8c03b83d28501df1dcddb0340.png

画家简介

殷会利·焦墨人物画 | 笔法开张有势,运笔轻重缓急,立足传统而赋予时代创新

殷会利,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民族美术》主编、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中宣部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参加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参加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参加《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美丽南方》作品展。重大题材美术作品《瓦窑堡会议》被中国党史馆收藏。重大题材美术作品《俺答封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出版论文集《民族美术教育研究》《殷会利焦墨作品集》《邮票设计札记》《相宜美术作品集》。主持“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一至五届美术作品展。发行的邮票作品:中国——俄罗斯联合发行《马鹿》、中国——印度联合发行《白马寺与大菩提寺》、中国——伊朗联合发行《西安与伊斯法汗》。

(责任编辑:周龙)
关键词:殷会利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