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符号转译渗透着他对艺术史的哲学思考。当超现实主义强化直觉、宗教史推崇超自然神秘说时,严智龙选择在“科学和技术成为想象力强压”的时代,以艺术守护精神的幽闭空间。他将日常之物剥离实用属性,转化为充满戏剧张力的心理场域,本质上是通过艺术媒介,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可被感知的公共符号。
三、生命经验与文化基因的共振
艺术家的生命轨迹深刻影响着其创作肌理。从电工到艺术哲学博士的身份跃迁,看似偶然的转折实则暗含必然:当他在炼油厂接触到“搞混了符号会出人命”的电工知识时,便已埋下对抽象符号的敬畏与审美感知;而家族史中显赫的过往与离散的记忆,则在作品中转化为对身份认同的视觉探索。这种经验的积淀,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实验,成为“沉淀于血统中的文化、意识”的复合呈现。
《莫名之境34》220㎝X160㎝布面油画2024年
在方法论上,严智龙的“后学者”身份反而成为优势——没有传统学院派的桎梏,他得以将电学符号的严谨、数学公式的抽象与远古岩画的稚拙熔铸一炉。正如学者所言,他的作品“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形态”,描述的是“非真实的状态”,却在心灵层面与观者形成深层共鸣。这种共鸣的本质,在于他以艺术为镜,映照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与对超越性的永恒渴望。
《莫名之境36》220㎝X200㎝布面油画2024年
结语
严智龙的艺术始终保持着“未为初放”的幽然姿态——那些在画布与雕塑中涌动的神秘性,并非故弄玄虚的修辞,而是对艺术本质的诚实叩问。当他以图腾为钥,打开现实与自然之间的精神通道时,实则邀请观者共同参与一场关于存在的视觉思辨。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既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溯源,也是人类文明对神秘之境的永恒追寻——在符号的迷雾与色彩的光晕中,艺术成为灵魂最直接的“疗伤和寄托”良方,而那片介于现实与自然之间的神秘疆域,永远等待着观者以心灵去丈量。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莫名之境37》200㎝X80㎝X4布面油画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