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洪厚甜丨对中国书法传承中传统的思考(四)

洪厚甜丨对中国书法传承中传统的思考(四)
2025-07-01 11:01:3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我们传统是传统本身吗?一个王羲之书圣的东西都不是本来面貌。我们这一次去上海考察的时候,去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现在只能说是所有流传下来的里面,唯一一个基本上大家没有太多的否定,或者是相对少一点的否定意见的说他是王献之的真迹,它就不能够像《苦笋帖》是怀素的那么确切。我们说它是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后面还要备注一个问号,还是有希望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汉碑是真的吗?哪里是呢,所有我们的汉碑都写在石头上,刻了以后,风化了以后,现在汉碑明以前拓的,都是伪的,没有,汉碑无宋拓,就是跟我说什么宋拓的汉碑,他绝对是忽悠你的。我们现在到唐代1200年,唐代到汉代1000多年,唐代到汉代的距离是我们到唐代的距离,唐代以后又几百年才是明代,还有宋元,明代才有,就是1000多年之后才有汉碑的拓片,我们看到最早的也就是明代中期拓。这里边我们就姑且不说这个碑,当初写、刻、成立又经过战火又烧又扔,最后又挖出来,又风化,最后到了明代才把它拓下来。你说这里面已经经过了多少的变数,你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汉碑了,它不是初生的汉碑,它是经过了千年以上的这种风化磨损,而且拓工还有优劣。关键你能够看到明拓吗?那故宫博物院才有几个,你看到都是清以后民国的这些,或者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拓本了。

图片

一般我们现在看的都是印刷本,也就说你连一个本尊都看不到,你看到是照片,所有的印刷都是照片,你看到的是这个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是离传统本身,已经是变异了的一个东西。你看离它太远,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都不是王羲之,看到的汉碑都不是汉碑本身,1000多年以后的。我们就算是在中国做书法拼命的几十年做到了前沿,我手里面从甲骨的拓片到唐代重要的碑刻的原拓,重要的必须要学的我是全的,但是我们这个都有,能跟博物馆比吗,我们拥有了的东西,就算是我们拼了几十年的命在弄的时候,关键书法界像我们这样又要收集碑帖玩碑帖的,不断地在追问这个东西的,又是一个极少数。你说写书法的家里能够拿得出一张《散氏盘》的原拓的,可以说95%的都没有。中国写书法的历代有多少能够把西周时期的几大重器拓片全部收齐的,书法界可能连五个都数不出,就这么现实。所以说,我们现在来学习书法,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局限非常之大,因为局限大,我们就不学习了吗?认识到局限就是为了突破这个局限,你不认识这个局限,你永远都没有想改变这个局限。我们因为要认知到这个局限,我们才有改变它、打破它,突破这个局限的愿望和需要。

文/洪厚甜来源:净堂艺潭)

书法家简介

洪厚甜 | 对中国书法传承中传统的思考(三)

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职业书法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洪厚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