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跟学生讲,只要把你们的缺点“发扬光大”,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观察方法,就会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王易罡
王易罡创作现场
库艺术专访王易罡
库艺术=库:您从首期“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开始就受邀执教,在您看来,自由绘画工作坊的教学与一般学院教学有哪些区别?
王易罡=王:大多数学生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之后,仍处在成长阶段。对艺术、生活的理解和判断还比较肤浅,对很多事物和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进入“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学习的成员大部分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无论对生活还是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有的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因此在学习上非常主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会与导师积极地进行沟通互动。
在“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中,教与学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大家可以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也可以对个人化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师会把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坦率地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有所参照甚至批判,在导师和学生的相互肯定与否定中形成对自我的再认识。在“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中的交流相对更为自由和充分,这也是目前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所缺少的一块,这个区别还是蛮大的。
2017年王易罡导师作为《库艺术》“以抽象的名义”特邀顾问与青年艺术家交流北京空间站
库:“学习”,是您在工作坊中所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否在您看来,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学习,“学习方法”也是需要去“学习”的?
王:在每一期工作坊的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学习”。对每个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个终身课题,并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发展。如果要说“创造”,那也是一个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的过程。
D04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25
从历史上看,从古典到现代一直到当代,优秀的艺术家无不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学习和借鉴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从库尔贝、马奈、塞尚、高更、梵高再到毕加索、马蒂斯、杜尚、博伊斯,无论作品风格如何变化,新的形式、材料如何运用,都可以看出传统和现实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没有哪个艺术家的创造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莫奈受浮世绘的影响,毕加索受非洲木雕的影响,波洛克受萨满教的影响,霍夫曼受塞尚和蒙德里安的影响等,一旦过分夸大“创造”,往往就会忽视对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研究,如水上浮萍,无本之木,实际上不利于自身发展。
当然,借鉴也是批判,也是发展。我们应该用博大的胸怀去从容面对学习的问题,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断去容纳新的知识,去面对生活、现实中出现的新的问题。
2018年王易罡导师执教首期“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山东威海金石湾
库:您的艺术也有过非常观念化的探索,现在则更为强调抽象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听起来平常,其实做到不易。如何才能让艺术真正从自己的生活、生命中生长出来?
王:我早年主要是从西方现代艺术和形式语言入手,从抽象艺术到德国表现主义再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在大学期间就用立体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毕业后受到苏丁、诺尔德等表现主义画家的影响,色彩运用非常强烈,身体语言幅度很大,一直渴望形式语言和内心自由的交融。正是这种对形式表达和内在心理感受、渴望的追求,不断促使我去寻找、尝试更陌生但也更自由的表达方式。
LD29布上油画60×60cm2025
九十年代我差不多是在学习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德库宁等大师作品对我都有影响,我也在模仿学习他们的作画方式,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大多数时候是不明确的,也可能有偏差,但我享受这种偏差和不准确,这让我远离他们,并不自觉的改变了他们的形式语言与表达方式,也许只有一点点,但其中有我个人的思考痕迹。在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过程中,我也试图将东方人的意念和情怀融汇其中。
2018年《库艺术》与王易罡导师及青年艺术家合影沈阳工作室
2000年左右我借鉴过很多东西,当时后现代文化的信息量很大,脑子也比较乱,装置、影像等其他艺术形式也都尝试过,但最后还是回到架上绘画。对我来说,这种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个体劳动,更加方便、私密。2015年以后大部分的作品,是在探索禅与生活,禅与艺术;我与生活、艺术的关系。我非常努力地想要做到单纯,艺术就是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痕迹。我把画布、油彩等绘画材料融汇进自己的行为运动之中,尽量放弃文化追求,尽量不用视觉去判断好坏,试图在偶发中自然形成一种状态的痕迹,以瞬间和偶然来批判视觉观看和形式语言的“正确”。
J08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24
现在的大部分作品的确和观念有关。我也借鉴了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让我可以打开身体,放弃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至于以后如何发展也说不太好,在我看来,向前走不代表向着远方走,而是越来越回向自己的内心。
2021年王易罡导师执教“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三期北京昌平
库:您现在的作画方式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印记,一望而知,直接而明确。这种强烈的个人表达方式也正是很多年轻艺术家所期望的,同时也是希望通过参与“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来寻求启发。您会如何引导和点拨年轻艺术家去寻找自己的方式和道路?
王:这属于个人化的问题,就我而言,自己身上一直有许多问题甚至毛病始终改不掉,这些毛病或许就是我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很多时候与其说“发现个性”,不如说发现“问题”更为确切。你的问题跟别人不同,充分利用好可能就是区别于他人的鲜明个性。老师往往喜欢将“正确”的经验和标准传授给学生,这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好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学生。艺术没有绝对的对错,统一的一刀切的真理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我常常跟学生讲,只要把你们的缺点“发扬光大”,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观察方法,就会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F69综合材料160×140cm2022
F70综合材料170×1502022
在工作坊的学习和讨论中,除了介绍普遍的规律性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局限,利用好自己的局限也可能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往坏里画”,但很多学生“往好里画”不会,“往坏里画”也不会,这就是被束缚的太久,即使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变成了问题。因此在工作坊中要学会如何超越自我,超越自己认识和表达的局限,这是最重要的。这可能会成为找到个人化的工作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起点。
D08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25
库:通过往期的工作坊来看,很多参与的成员都有志于艺术上的探索,正在寻求改变和突破,有的也正面临发展瓶颈。作为一名艺术家和导师,您这一路走来,对他们有何忠告?
王: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无论年轻或年老,始终要对文化、知识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不拒绝新鲜事物。只有在一个兼容并蓄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原创性和鲜明个人特质的表达痕迹。我之所以一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忘却知识。只有当你走过很多的路,才知道没有路的时候该如何往前再走一步,这时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创造。而当你对历史、文化和知识缺乏足够了解时,可能感觉自己走了很远,但回头一看发现还是在原地踏步。所以千万不可自以为是,故步自封。
D07 布面油画 80×60cm 2025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始终伴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化、完善,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无论结果如何,你选择了艺术,选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生都努力过了,我想这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最后我想说,艺术意味着自由,努力突破传统,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武汉双年展作品《无处不在》展览现场2024
武汉双年展现场王易罡与嘉宾合影2024
(来源:库艺术)
艺术家简介
王易罡
196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98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2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鲁迅美术学院原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策展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