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近年来,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将“装置”与“绘画”边界模糊化,您如何看待当代绘画语言的演变?您接下来的创作是否会进一步突破媒介的定义?
郭振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对于艺术的探索,因为艺术本质上是灵魂的寄居地。在当代艺术之后,艺术不仅仅是形式语言的更新,它还承担了对社会、对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
如今,很多艺术家开始模糊绘画与装置的边界,将装置语言融入绘画中。我自己也受到这些新的艺术语言体系的影响,但我会思考,艺术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装置往往是一种直接表达观念的形式,它具有“骨感”——即缺乏血肉和情感的缓冲区域。而我们在欣赏诗意或更传统的艺术时,会感受到一种“有血有肉”的感触感知,那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
所以在我的创作中,我尽量保留这种感受,更注重视觉的研究与思考。我并不回避装置语言的借鉴,但我希望艺术不仅仅是观念的直接传达,而是能提供一种滋润、复杂、耐人寻味的感受。这两种路径并不对立,而是代表了艺术在不同阶段的探索必要性。我现在所做的,是尽量在控制与开放之间寻求平衡。
至于媒介的未来,我非常关注。对我来说,媒介的广义性就像身体的延伸。比如,腿脚的延伸是汽车,汽车之外还有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眼睛的延伸是望远镜、显微镜、偏振镜、红外探测仪,它们帮助我们看见以前无法察觉的世界。而随着脑机接口的发展,即便是盲人,也可以通过技术“看到”世界,甚至可能感知到X光、伽马射线等新的维度。这意味着,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未来如果出现新的媒介,艺术也必然会发生转变,因为艺术需要回应新的现实,建构新的精神图景。这些变化也将成为我创作中的一部分。“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这句话对我而言是真实的。只有真正关注生活的细节和微妙的变化,我们才能抓住那个发生变化的“端倪”,并借由它探索无限的边界。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艺术创作本身也变得无法预设。比如我在创作中就无法事先画草图。因为草图是对形体的规划,但我的创作更像是与材料、观念和思考的即时交流,是感知驱动下的探索。因此,它更像是一场不可预测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