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治国《有涯之生系列》画的是中国美院的同事、朋友,这些以全身像构成的肖像长廊,展示了美术学院一批精英的风采。有一次全山石先生当面表扬了封治国,在人物造型上很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在这组人物肖像中,展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许有人说“典型理论“已经过时了。可他近年来的一系列创作正践履了这一理论。我和一位画家朋友曾聊起当代艺坛的老生常谈,频繁出现的“超越”一词时,他说无所谓“超越”,不要说超越前人的经典,你连自己也无法超越。你攀了一个高峰,你能说超越和征服了自然吗?你如果没有敬畏,那就是狂妄。同样,你不能奢谈超越自我,你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是绘画的为己之学。我对此信以为然。那么对待历史上的一些经典艺术理论,如典型论亦然,你不能说过时了,要来一套新的方法论去取代。其实,你只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那么你把典型论实践好就很了不得了。封治国是美术理论史论家,对此他自然有他的判断和拿捏。
《有涯之生——青年雕塑家夏学兵》,布面油画,190X130cm,2011年
在《有涯之生》中他塑造的人物正是画家或理论家在富有典型的工作室中的形象。在他笔下,万木春的凝神玄思、吕品昌的若有所思、夏学斌的遥想神思、任渭长的入定静思等,都设定在他们生活、创作、起居之所的典型环境中,虽然着笔于画家理论家的“思”,却各各不同,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差异。《朋友圈》是《有涯之生》的自然延展和提升。这幅群像画中,有他的学生,有他的朋友,是他《有涯之生》系列的演绎。“都是我身边的人,我把大家叫过来,很随意地就开始油画写生了,这幅画上,只有环境是虚构的。”因为有《有涯之生》的系列铺垫,这幅画他驾轻就熟,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幅群像。封治国感慨自己的朋友圈人物塑造,说:“我喜欢画自己身边的人。我欣赏他们的形象,熟悉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在一遍遍画他们肖像的同时,我也又一次走进了朋友的世界。”
《南山肖像——万木春》布面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