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治国从中西两个传统中汲取滋养,把掌握好油画语言和表现方式,说好中国故事当作自己主题性创作的使命。近年来封治国还创作了《国美春秋——端阳》、《南昌起义》等重磅作品。
封治国在《文化主体与语言本体——关于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建构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了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他试图重新反思和定义“中国油画”。认为“中国油画”不仅是地理意义上“中国”油画,而应该是有鲜明中国文化品格、鲜明中国审美气质、鲜明中国价值体系的中国油画,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主体性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中国油画”不仅是关于中国题材、中国人物、中国山水的创作形态,也是厚植于中国文化主体及油画语言本体的学术形态。
请横屏欣赏
《国美春秋——端阳》布面油画 900×300cm 2018年
封治国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用最大的功力打入两个传统,把自己汇入到中国油画家集体跋涉的漫漫之旅中,又以最大的勇气进行不断地上下求索,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主题性创作。
三、人文关怀境界阔达
《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封治国作为一位学者型画家,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主要体现在他的《孤山证印》、《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一代风范——首届浙江籍中央研究院院士》、《特列恰科夫的课堂》等作品中。
嘉兴项元汴的收藏以其数量之巨、品质之高,冠绝一代。他是中国书画收藏史上最重要的鉴藏家之一,对后世认识中国书画的传统,影响极大。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的出版,立刻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一部令人瞩目的著作。为了这部著作,封治国深入嘉兴考察,结交地方贤达,发现并利用了过去鲜为人知的项氏家谱,对项元汴的交游下了很大的文献考订功夫。几乎同时,他以同样的主题——“与古同游”,用油画的语言表现了一场书画鉴藏活动,在《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这幅画中,画家把沈周放在明代的一次书画鉴藏活动的主角位置,并把场境放设置在江南园林虎丘的千人石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中去表现,画面聚集起嘉兴、无锡、苏州一带的文人学士,构图上采取了横向平行展开的方式展示鉴藏书画的雅集的活动。整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与整体的黑白灰节奏以及幽绿娴雅的色调非常吻合。画家以形象的语言,深邃的洞见成功地再现了江南书画鉴藏广阔生动的历史图景和明代文人的真实生态。
封治国,《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2016年,布面油画,270厘米×440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孤山证印》表现了西泠印社的开山鼻祖吴昌硕及西泠艺社的前辈先贤的一组群像。西泠印社,地处孤山南麓,湖山胜处。钱塘诸贤,结社于此。封治国截取西泠诸贤在雅致的书房里研读、交流、品鉴、论道,展现了有一个文人的雅集。所谓证印,即以印石证史、征心、印证艺道人文的光辉。
《孤山证印——西泠印社的先贤》,布面油画,250×230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