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大黄河》150cm*220cm2020年
于来的艺术实践始终在寻找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方式。他以大西北为精神坐标,通过油画媒介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当代转译。这种创作路径既非简单的文化复现,亦非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追随,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维度上展开深度思辨,最终在画布上建构起一个既具历史纵深感又充满当代性的艺术空间。
《海之红礁》200cm*160cm2016年
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中,于来完成了一次跨越中西的艺术突围。面对西北厚土的复杂情感与丰富叙事,传统油画已难以承载,他转而借鉴西方立体派的时空解构逻辑,将不同时空的物象——窑洞的轮廓、民俗的剪影、人物的姿态——打碎重组,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张力的平面空间。而这一空间的灵魂,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土壤:皮影的线条韵律、剪纸的镂空意趣、彩塑的朴拙造型,都化作符号化的视觉元素,让画面既具现代主义的形式张力,又透着传统艺术的温润气息。这种融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如他所言,让“形式之有意味”,最终指向“形象的终极实在”——那片土地的精神内核。
《黄河奇石》120cm*100cm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