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叶芃 | 任伯年双钩填彩的海派新风

叶芃 | 任伯年双钩填彩的海派新风
2025-07-14 14:48: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纸本设色纵150厘米横40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伯年的作品以双钩填彩为基础,吸收了宋人的双钩法,但减弱了细致入微的写真和层层的分染、罩染,基本以平涂的方式设色,变陈洪绶古艳的色彩为清新亮丽。从任伯年的师承关系来说,这一画法的源头出于任熊。任熊的画作《大梅山馆诗意图册》(故宫博物院藏)中的《新种梨花满扇湖》《姚魏天潢衍洛中》就是以工笔绘制花卉,以精密周到的双钩填彩画法进行表现。这些偏向工笔风格的作品极好地体现了“三任”双钩填彩画法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独特面貌,并与宋人和陈洪绶拉开距离。

从《新种梨花满扇湖》《姚魏天潢衍洛中》这两幅画中可以明显看出,任熊绘画带有典型的宋画特征,线条的弧线造型比较明显,区别于陈洪绶方挺奇崛的装饰性绘画风格。这种绘画风格有两种来源,最为重要的就是任熊在周闲、姚燮处临摹到了宋元时期的双钩渲染作品,学习宋人的绘画技法。但是,这两幅作品与宋画的造型又有所区别,枝干的画法以及线条的程式化表现还偏向明清工笔画的造型特点;设色技巧上的渲染次数比较少,上色的方式较为简单,创作的速度也较快,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画出来的画面效果与宋画“三矾五染”的写实性色彩表现有极大差别。以任熊在范湖草堂临画时“终日临抚古人佳画,略不胜,辄再易一缣,必胜乃已”的状态来说,这两幅画并没有体现出从宋画的临摹中学习到“三矾五染”的渲染技巧。此外,也有可能此类绘画风格是任熊26岁以前在宁波、杭州、苏州、上海一带卖画维生所学技巧的延续。从任熊早期的人物画风格上可以看出,宁波“波臣派”肖像画余绪和“扬州画派”黄慎、前“海派”费晓楼这三种当时最流行的弧度造型画风对于任熊影响较大。而学习了吴道子和贯休的线描法后,任熊开始走向运笔方硬坚挺且具有装饰性风格的造型手段,经过在周闲和姚燮处临摹陈洪绶作品,又不断融入自我造型意识,使得这一风格逐渐得以确立。任熊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与人物画基本相同,他的花鸟画早期风格受当时在宁波、杭州、苏州、上海一带流行画风影响,在临习陈洪绶作品之后,他才在造型和设色上走向方硬和装饰化,形成独特的三任双钩填彩工笔画法。

4.jpg

任熊大梅山馆诗意图册新种梨花满扇湖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3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5.jpg

任熊大梅山馆诗意图册姚魏天潢衍洛中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3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工笔画在明清绘画舞台上被边缘化,却借助明清文化平民化、世俗化的风潮在民间工艺美术上大放光彩。工商业的发展引发人文文化平民化、世俗化的倾向,促使原先属于士大夫、皇家贵族享乐的工笔画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尤其在木雕、版画、年画、刺绣、陶瓷等工艺作品领域逐渐盛行,并且在康、雍、乾三代创造了艺术高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海派绘画的发展。任熊、任薰、任伯年早年作为浙江的在野画工,掌握了作为必要生存手段的双钩填彩技法,这些技法为他们的绘画添加了民间艺术特有的谐俗性和装饰性风格,更为任伯年的绘画造型确立了古质奇崛的韵味。

文/叶芃,节选自《任伯年花鸟画色彩表现模式来源及表现原理分析》,来源:长风艺述)

作者简介

著名画家叶芃应邀参展“重思写意——70一代中国画学术研究邀请展”

叶芃,浙江省开化人。1973年7月出生,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叶芃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