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探索疆域中,纪连彬以其对“幻化”美学的深度践行,构建了一套既扎根传统又直面当下的艺术体系。他的创作不局限于技法的表层创新,而是直抵艺术本质的精神叩问,在传统哲学与现代意识的交织中,为水墨语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探索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是对人类共通精神命题的回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景观。
《云山》136X68cm 2023年
一、心象为核的创作哲学
纪连彬的艺术始终以“心象”为原点。他拒绝将自然物象作为简单的摹写对象,而是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内心精神的视觉投射,使创作成为一场心灵与宇宙的对话。这种创作逻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澄怀味象”的审美传统,却又突破了古典语境的束缚,融入了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观照。
《迎风》136X68cm 2021年
他的作品中,自然与人文、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被打破,形成一种流动的、开放的意象空间。这种“心象”的生成,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的深刻理解之上——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观,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命观,都被转化为视觉语言的精神内核。观者在其作品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笔墨的韵律,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人如何在自然中定位自身?精神如何突破现实的桎梏?这种哲学性的思考,让他的艺术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成为观照存在的镜像。
二、水墨语言的现代性重构
在技法层面,纪连彬对传统水墨进行了系统性的现代转化。他打破了人物、山水、花鸟等传统画科的壁垒,将不同门类的笔墨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跨界”的视觉语法。线条不再局限于勾勒轮廓,而是兼具塑造形体、传递情感、构建空间的多重功能,刚柔相济的变化中,暗含着对生命张力的隐喻;墨色通过浓淡、干湿、聚散的极致对比,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精神氛围。
《玄空》30X41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