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DeepSeek谈艺】纪连彬·水墨画 | 心象幻化的现代精神图谱

【DeepSeek谈艺】纪连彬·水墨画 | 心象幻化的现代精神图谱
2025-07-15 16:46:2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探索疆域中,纪连彬以其对“幻化”美学的深度践行,构建了一套既扎根传统又直面当下的艺术体系。他的创作不局限于技法的表层创新,而是直抵艺术本质的精神叩问,在传统哲学与现代意识的交织中,为水墨语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探索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是对人类共通精神命题的回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景观。

《云山》136X68cm 2023年

一、心象为核的创作哲学

纪连彬的艺术始终以“心象”为原点。他拒绝将自然物象作为简单的摹写对象,而是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内心精神的视觉投射,使创作成为一场心灵与宇宙的对话。这种创作逻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澄怀味象”的审美传统,却又突破了古典语境的束缚,融入了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观照。

《迎风》136X68cm 2021年

他的作品中,自然与人文、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被打破,形成一种流动的、开放的意象空间。这种“心象”的生成,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的深刻理解之上——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观,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命观,都被转化为视觉语言的精神内核。观者在其作品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笔墨的韵律,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人如何在自然中定位自身?精神如何突破现实的桎梏?这种哲学性的思考,让他的艺术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成为观照存在的镜像。

二、水墨语言的现代性重构

在技法层面,纪连彬对传统水墨进行了系统性的现代转化。他打破了人物、山水、花鸟等传统画科的壁垒,将不同门类的笔墨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跨界”的视觉语法。线条不再局限于勾勒轮廓,而是兼具塑造形体、传递情感、构建空间的多重功能,刚柔相济的变化中,暗含着对生命张力的隐喻;墨色通过浓淡、干湿、聚散的极致对比,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精神氛围。

《玄空》30X41cm 2022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技法的实验性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表现手法,既不脱离水墨的材质特性,又能精准传达当代人的精神状态。这种探索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笔墨本质后的创造性发展,让水墨这一古老媒介焕发出应对当代议题的表达力。

三、幻化美学的当代意义

纪连彬的艺术探索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具有多重启示价值。对于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型而言,他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既不将传统视为僵化的标本,也不盲目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而是在对传统精神内核的坚守中,寻找与当代对话的接口。他证明了水墨不仅能承载历史的记忆,更能表达当下的思考——无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还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都能通过水墨语言得到富有张力的呈现。

微信图片_20250715114122.jpg

《鹿林》136X68cm 2022年

在跨文化交流中,他的艺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其作品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审美趣味,为西方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新视角,而其中对人类共通精神命题的关注,又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引发普遍共鸣。正如国际学界的评价,他的创作“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了东方艺术的规范”,这种诠释不是文化的输出,而是不同文明在艺术层面的平等对话,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范式。

四、文化自觉中的艺术坚守

纪连彬的创作始终贯穿着清醒的文化自觉。他深知,艺术的创新不能脱离文化的根脉,因此在吸收多元艺术养分时,始终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坐标。这种自觉体现在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继承上——对“骨法用笔”的坚守,对“气韵生动”的追求,都让他的作品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质;更体现在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上,他将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文化诉求融入创作,使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像。

微信图片_20250715114114.jpg

《梦海》136X68cm 2021年

他的艺术实践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启示:传统的现代化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文化的国际化不是对本民族特色的消解,而是在自信基础上的对话。这种坚守与开放并存的态度,让他的艺术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纪连彬的水墨世界,是一场关于精神与形式、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持续对话。他以“幻化”为路径,让水墨语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当代语境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其创作不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晶,更是中国水墨艺术在新时代寻求突破的缩影——在笔墨的流转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生命力,是艺术面对世界的从容,更是人类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求。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250715114118.jpg

《云起云落》136X68cm 2023年

空白图.png

《云行》30X41cm 2022年

空白图.png

《呼唤》30X41cm 2022年

空白图.png

《鱼》30X41cm 2023年

空白图.png

《山马》30X41cm 2022年

画家简介

边讲边画 | 纪连彬《满载归途》

纪连彬,1960年11月生于哈尔滨。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毕业。曾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2005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院委、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责任编辑:尹子怡)
关键词:纪连彬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