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邱振亮的艺术天地,只有黑板报的方寸之间。粉笔灰簌簌落下,勾勒出懵懂的热爱,也悄然埋下一颗日后撼动齐鲁美术教育的种子。196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那是山东唯一的高等美术教育殿堂。当他在张鹤云先生手写的美术史讲义里,第一次触摸到千年丹青的风骨,这份痴迷便再未停歇。
史论孤旅,一灯照齐鲁
1970年,他被分配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执起美术教鞭。七年粉笔生涯,素描与水彩在少年们指尖流淌,而他心底深耕史论的种子也在无声破土。1978年,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散了阴霾,邱振亮毅然从画笔转向史笔,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美术史论研究生班,成为拥有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季羡林讲述印度美术的星空,李泽厚论析美学的幽径……大师的智慧如星火点燃了他的学养长河。198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他婉拒了北京的工作,应画家张朋之邀,携央美的学术薪火,投身山东纺织工学院美术系,成为青岛高校史上首位具备美术史论硕士学位的专业美术史论教师。
邱老先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画室编辑书籍、画画。
彼时,整个山东的美术史论教学近乎荒漠。他成了拓荒的独行者,肩挎讲义奔波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院等高校之间。“整个山东没几个专业教美术史的老师”,这句轻描淡写背后,是他在齐鲁大地上用脚步丈量出的学术荒原。
邱老先生的著作
没有教材,他就在灯下将数载教学手札淬炼成30万字的《中国美术史》。2007年,这部在青岛诞生的心血被教育部钦定为全国通用教材——它首次贯通千年艺术脉络,填补了中国美术史论教学的空白。
导师的箴言“不能一个人战斗”如晨钟暮鼓。在山东纺院时,便着手搭建“一史两论”(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理论)教学框架,引荐教师、组建团队。从山东纺织工学院到青岛科技大学,他始终坚守讲台,直至2012年退休。“从普通教员到院长,从未离开教学第一线。唯有如此,方能知学生所需,授己之所学。”
为无名者立传,打捞百年艺魂
邱振亮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庙堂之高。他敏锐洞察:“中国美术史不能只盯着‘大家’,地方画家才是艺术生态的根基。”2000年,他扛起“地方美术研究”大旗,带领学生如考古学家般躬身打捞散佚的百年艺魂。2019年,他作为主要编写者编撰的《青岛百年美术史》,从张朋、梁天柱等画家的个案研究入手,亲自操刀的文献卷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从殖民时期到当代的美术教育与理论之光。
邱老先生的画室整齐地摆放着大量的资料和图书,每一份资料在哪里,他熟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