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江苏省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湖山胜处——浙江画院四十年成果汇报展(江苏)”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浙江画院副院长兼研创部主任,一级美术师余宏达的最新力作《七印孤山》首次亮相,深受一众艺术家好评。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创作巧思?西泠印社的七位社长如何在他笔下生出独特韵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作的诞生故事。
神思游达
余宏达坦言,创作《七印孤山》的初衷,最初源于对今年11月中国美术馆个展的展陈考量。“若想阶段性、全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需要一些有力度的写意作品撑场。”
在题材选择上,他既希望体现杭州的地域代表性,又追求能承载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人物题材,西泠印社七位社长的形象由此进入视野——“这一题材既有世界性影响力,又能融入江南特有的水墨韵味。”因此,他罕见地以水墨写意手法,创作了这幅大尺寸集体肖像画。
中国美术学院硕、博研究生导师尉晓榕为其展览题字“善守必攻”,暗合传承与发展的深意,这也与余宏达的创作理念相契。作为人物画家,余宏达早年攻读研究生时便专注写意方向,多年来始终为写意人物画创作蓄力。“浙派写意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这次我也想更大胆地发挥水墨写意的特质。”在他看来,艺术家理应孜孜以求、不断突破自我,“艺术贵在创新,这才是创作者的本分。”
谈及创作过程,他透露曾有两版构思:第一版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画面构成偏向稳健;第二版则更显大胆,不仅计划增加色彩运用,还试图打破空间限制,做全新的视觉尝试。
对比工笔与写意的创作逻辑,余宏达有着深刻体会:“工笔像是用98%的力气先打磨出极致完美的基底,剩下2%的调整空间很小;写意虽有前期设计,却可能用2%的时间完成98%的主体呈现,后续再慢慢打磨调整。”能在两种创作状态中自如切换,让年近五十的他倍感幸运,“这个年纪还能有一次突破,是很幸福的事。”
他也寄语浙江画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视野会随阅历而开阔,‘走出去’对我们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七印孤山》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七印孤山》216x620cm纸本水墨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