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标题(从左至右):九座黑山、鬼域、人间、神界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61cm x 30.5cm x 4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这样的故事,亦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丁乙第一次看到《神路图》的原作时,颇为震撼,也是在那时,他决定用“十字”的方式描绘《神路图》的内容,作为展览工作的开始。如何描绘?“十字”又能和《神路图》建立何种联系?首先,丁乙试图改变它的形式,以横向卷轴的方式进行创作。然而,在作品完成后,丁乙特意向东巴文化专家鲍江请教。鲍江首先肯定了作品和东巴文化三界宇宙说的契合,并建议再创作一幅纵向轴的《神路图》。之后,丁乙依据几次旅行、考察和研究的经验,便有了这件长10.79米的长卷。
为了接近画中精密严谨的构图、色彩颜料的感受,丁乙特意在老东巴提供的东巴纸上,以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进行描绘。《神路图》中神秘莫测的世界,也为抽象的、百变的“十字”带来组合的契机,并借由母本,发展出复杂和非语言性的视觉感受。这种介于宗教画和抽象画之间的类型,将《神路图》和“十字”组合成一种全新的状态,它让你同时能感觉到两种世界,但又无法在感受层面去分离它们,像是一种精神性的体验,你无法区分“启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丁乙神路图2024-B19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1079cm x 21.5cm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十字”经过九座大山,才能继续前行,并获得新的可能。像是世世代代的东巴,需要重新去描绘这个同样的故事。当新的东巴拿起画笔,故事也多了不同的形式和样貌。它又仿佛人的故事,无形中显露了每个人的体温、经验、智慧与口音。又像是丁乙画中无限循环的“十字”,它们有着相似的肉身,却因不同的形式、材质、情感与故事,被赋予不同的生命。
《神路图》中的“十字”,是元素,是内容,也是近神之路。它们和纳西人古老的宇宙观中“气”和“水”作为宇宙的基本物质一样,“气”和“水”的运动关系,在真假、实虚、黑白、善恶之间,产生了万物、神鬼、人。于是,“十字”在画中承担了同样的使命:它作为“善”,便有了神域;它作为“恶”,便有了鬼域;它处在善恶、真假、实虚和黑白之间,便有了人间。
东巴纸上的十字“十示”
东巴纸,最初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抄写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张。它的原料来自一种纳西语叫作“弯呆”的植物皮,在植物学中属于瑞香科荛花。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山间及多石头的贫瘠土壤中。
有趣的是,这种植物还有防虫防蛀的功能,有千年不腐之说。据说很多古代佛教的经书也是用的东巴纸。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尤为复杂,从采集原料到晒干、浸泡、蒸煮、洗涤、多次春料,最后再浇纸、贴纸、晒纸。复杂的工艺和特殊的自然材料,使得它传承了千年之久,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活化石”之一。
丁乙十示2024-B15
东巴纸上水溶性彩色铅笔
30.5cm x 61cm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选择东巴纸,即意味着选择一种文明的立场,一种对古老价值的遵循。像是韩国的单色画对“韩纸”的选择,东巴纸上的“十字”亦沾染了东巴特有的情景与意味,成为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它厚实、粗纤维、经久耐用的特性,使得它多了一层质朴、温和、简单的含义。它和颜料之间的吸收关系,也让“十字”的色彩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纯手工制作的特性,也让它远离现代机器生产的乏味,比西方工业化的纸张多了一层自然与原始的魅力。于是,东巴纸赋予“十字”更为贴近人心的亲和感,每一寸都散发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光晕。
丁乙十示2024-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