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笔墨探索中,对积墨法与水法着力最多,积墨不仅仅是浓墨,还有淡墨积。龚半千晚年,黄宾虹、李可染属于浓墨积这一手法的代表。淡墨积在元人的作品中尤其多。如“以渴成润”法,我在读本科时曾下力气临摹过一些元人作品,特别钟情于倪云林与王蒙的“以渴成润”,这种手法秀润天成,浑然而不见笔墨痕的效果,即以干笔三五遍皴擦复加,从而达到温润的笔墨效果。这种手法来自董巨及李郭画派,元代赵孟頫及“元四家”尤为擅长。明清时的董其昌、“四王”,尤其是王鉴深得淡墨积的三昧,温润醇古,很秀雅。这种手法追求在相近的墨阶中墨色的变化与衔接,在笔蘸墨时,又有细微的墨色变化——笔尖墨色较重,依次而淡。故笔笔生发中,便能极尽笔墨变化之能事,这是明清山水笔墨气息的一大特征。当代山水画在这种笔墨功夫上欠缺很大,这是对中间过渡阶段笔墨皴擦点染的衔接与复加的笔墨能力问题。因此我在作山水画时,努力追求笔墨表现,能够在中间调的衔接上尽量丰富,在设色上也是希望能温润,往往以淡色罩染多遍,以求达到这种效果。
丘挺 虎跳峡 35cm×49cm 纸本设色 2022年
2000年,来北京读书,在笔墨实践中转向强化墨色的对比,强调淡墨与浓墨的反差,以及积墨的运用。在画面上发挥干笔与湿笔的两种极致,即在一幅作品中将笔墨的变化尽可能丰富地表现出来。
丘挺 浦江写生 34.5cm×46.5cm 纸本墨笔 2001年
在用笔上,强调笔意本身所传递的情致与感受,特别是在状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上,尽量以松动的笔法来写丰富的物象之“意”。我一直认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董源作画时所说的:“用笔草草,近观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这种从容自由而不失严谨的笔墨生成是中国画最佳的造境状态,它本身便契合了山水的创作与观赏过程的体道与悟道的情境。这种笔墨造境包含着画家既自由又不逾规矩的轻松与潇洒,它伴随着某一画家创作历程和艺术家在视觉表现中错觉经验的探索以及山水画审美技道理念的统一,它也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之后一条正统的发展轴线,即由谨严刻画写实作风走向写意抒情的写真,以至后来的二米父子、“元四家”、方从义、沈周、董其昌、“四僧”、“四王”等无不恪守技道统一的笔墨观念。
丘挺 漓江烟雨 46cm×70cm 纸本设色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