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在成都启幕

“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在成都启幕
2025-07-30 16:58: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传承经典继往开来

——新时代中国画教学的责任与使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成都市美术馆的各位同仁、观众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蓉城,共同见证“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的盛大开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向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美术馆、策展团队以及支持本次展览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国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承载着数千年的艺术智慧与精神追求。自上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核心,构建起中国画学院教育的基石。这一体系的奠基者:叶浅予、张仃、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郭味蕖、刘凌沧先生等前辈艺术家,以“古为今用”的智慧,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中国画的悠久传统融入现代学院教育体系,并焕发新的活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画既要守护文化底色,更需探索新语言、新形式。艺术创作应回归传统本源,也要融入时代精神。李可染先生提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强调临摹是深入传统精神的门径,而创新则是突破的终极目标。这种“打进去”与“打出来”的双向路径,正是中国画在当代保持活力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时代,“传移模写”代表了我们对于当代文化和文明本质的思考,通过回溯和体认传统的方式,我们不仅希望以性灵和感悟的方式重建物我之间的关联,更希望在古今之间寻找文化身份、个体价值和心灵的安顿,这也是人文艺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是中国画和中华文明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的新契机。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八位老教授回信精神中指出,以“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勉励学院师生,并强调: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社会美育工作关乎着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关注现实,服务人民,是刻在中央美术学院基因中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如何将学术思考、创新探索转化为社会美育的新内容、新形式,并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感受社会文化的脉搏,激励艺术家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心声的新作品,这是我们推动“传移模写”展览来到成都市美术馆展出的初衷,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时代使命。

“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是美院立足百年历史,对于中国画“入古”与“出新”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演进的缩影。以展览为契机,我们将以“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为根基,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理论创新,培养更多具有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感的,“为中国画”的优秀艺术家。

再次感谢成都市美术馆为推动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

最后,预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文/林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开幕致辞)


思古之情 求新之念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一书谈到传统的意义,说:“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一直是在挤压中生存。在当下文化多样化的世界里,当我们讨论中国画乃至宏观把握中国整体艺术的问题时,不仅面对“新”与“旧”的问题,还有如何通过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将它的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统一。  

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不仅是学院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始阶段,更是艺术家在艺术里学习认知的终身功课,是程式、造化、心源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王铎在他的晚年,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五十年矻矻不辍,深耕传统,何以如此?我想大概是通过临摹不断地体悟品格趣味之精微,时时警觉风格化中的习气。可见临摹除了流布递传、摹写技巧之外,还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之中,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与碰撞,更要深入自身传统语言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独特性和识别度,因此中国画的语言方式、笔墨理法的研究、基础性的训练尤为重要。此次展览从北平艺专一直到当下央美的临摹教学,以“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个板块对中央美院百年中国画作一次梳理,讨论当今传移模写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展览的每一个板块都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

代与代之间的艺术存在传承,也存在竞争,代与代之间的风尚摇摆,往复循环,这是风格史中常例。这种有趣的学术风景常见于绘画史和音乐史中,就像北宋末年的李公麟、王诜、米芾、徽宗等人奉行带有道统的复古思潮;元初钱选和赵孟頫不满于南宋流行的刻露画风,转而追步唐宋古意;董其昌批评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甜俗”,对高古之境的“心想而推之”;黄宾虹试图以唐宋之法臻于浑厚华滋,都藉由历史的审美意识拮抗流行风尚,建立起新的范式。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经典的回望,它使我们得以与时代保持张力,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将中国画推向更为宽广的未来,展现中国画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理法的当代重构。中国画环环相扣的笔墨程式,不是僵硬的程式化,而是可以“以应无穷”的通变之道。《文心雕龙》云:“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源泉。

文/丘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共溯艺术根脉

赓续文化基因

此次展览落地成都意义深远。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深厚的艺术土壤与活跃的当代文化生态,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解读与传播提供了理想平台。展览不仅是央美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向成都及全国公众发出的一份“艺术溯源”邀请函。

1.jpg

回溯艺术史长河,从历代大师到今日学子,临摹始终是深入传统、汲取养分并最终创新的必经过程,而作为“六法”核心之一的“传移模写”,正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既是艺术家终身研习的认知功课,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激活创造力的桥梁。

在巴蜀文化沃土上呈现这场关于“传移模写”的探索,旨在激活传统与当下的对话,启迪更广泛的艺术认知与创作自觉,同时承载着面向公众、普及经典、启迪审美的美育使命,让民族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的“传移模写”中永续生机。

展览现场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