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正艳,蛙声四起,万物在酷热中蓬勃生长。
日前,近距潍坊城区,潍城区“于河印象”乡村振兴片区内9个村的负责人正商议如何持续做大产业。近年来,这9个村联成一个片,攥成一个拳发力,作出了“小而精”“精而特”“特而美”的强村富民大文章。
如今,这个片区建有全国最大的无花果种质资源库、江北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还建有全省种植规模大、苗木价值高的银杏生态园。靠着特色农业产业与村庄历史深度融合,串联出1条3公里“休闲采摘+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田园康养”于河印象“农文旅环线”,年可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5000万元。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坐拥全省农业第一的潍坊,如何不断赋予“三个模式”新时代新内涵,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让农民更富裕、村庄更美丽?
近年来,潍坊市把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深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计划到2026年底,打造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片区,提升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强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推动1000个村庄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实现全域提升、全面振兴。
这既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生动实践,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具体行动,更是各类资源政策向乡村集聚、推动建设农业强市的有效载体,还是展现潍坊“三农”工作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谋全域、绘蓝图,潍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该市统筹山区、平原、沿海等不同地域特点,既不“贪大求全、一哄而上”,也不“千村一面、照搬照抄”,要求结合片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适当超前谋划功能布局,为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形成片区化、组团式格局。
“联”上狠下功夫。潍坊市坚持以组织融合带动产业、人才、资源、机制等要素全方位融合,以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前,已经建立联合党组织848个,覆盖2654个行政村,推动55个条件成熟的联合党组织依法依规进行建制优化调整,其中,有29个新村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片区范畴、占比54.7%。
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片区建设,该市筛选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村,推动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年内基本实现常住人口500人以下的村跨村联建全覆盖。
潍坊还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完成59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批复,175个村庄规划完成省级入库,累计服务保障全市四分之一乡村振兴片区建设。
高密系统性破解资源分散、产业薄弱问题,规划建设“潍水东岸”“胶河两岸”“G20沿线”3个大片区,梯次推进地域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的省市县三级14个小片区,推动片区建设从“单兵作战”向“组团发展”转变。
“钱”上聚拢倾斜。在财政资金基础保障上,他们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突出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示范引领作用,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向片区建设聚拢倾斜,初步统计,今年可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市级及以上财政资金达到6.6亿元。2024年以来,潍坊市还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变“直接投”为“引导聚”,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保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