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版图中,杨可的创作如同一扇半开的轩窗,既映照着传统笔墨的温润光泽,又透着时代呼吸的清新鲜活。那些跃然纸上的人物,并非简单的形象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工笔的精致与灵动中,诉说着关于存在、情感与时代的万千故事。
《温暖的世界》
工笔画自唐宋以降,便以“尽其精微”为圭臬,强调线条的精确、色彩的层次与细节的完备。杨可深谙此道,其笔下的人物造型严谨而不失灵动,线条如丝如缕,具备了传统“高古游丝描”的流畅韵律。他的用线并非机械的轮廓勾勒,衣纹的转折、肌肤的起伏、神态的微妙变化,皆在线条的疏密、轻重、疾徐之间得以精准呈现。这种笔意既是对物象的忠实记录,又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射,使得画面在工整之中暗藏着流动的气韵。
《理想照耀中国》
色彩上,杨可的调性沉稳而丰富,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的典雅,又赋予其更具当代感的视觉张力。观其画作,色彩在叠加中产生微妙的光影变化,既不过分艳丽以致流俗,亦不因过度克制而失之呆板。人物的肤色、服饰、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和谐统一,却又在细节处暗藏对比,使画面在静谧中蕴含内在的律动。这种对色彩的驾驭能力,使他的作品在视觉上既符合工笔画的经典审美,又具备现代绘画的层次感与深度。
《月亮女儿》
杨可的工笔人物画多以主题性创作为主,这一选择本身就彰显了他的艺术追求——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人物,更是在通过人物构建一种叙事,表达对历史、社会、人性的思考。他的画面往往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庄重感,人物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某种文化符号或精神象征。
《那年·那月·那日》
在杨可的笔下,人物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所处的环境、时代紧密相连。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等细节,暗示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无论是历史题材中的恢弘叙事,还是现实题材中的细腻刻画,他都能在工笔的框架内赋予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叙事性并非直白的图解,而是通过视觉语言的隐喻与象征来实现的,使得观者在欣赏技法之余,亦能感受到画面之外的精神回响。
《晨曲》
中国绘画自古推崇“以形写神”,而杨可的工笔人物画正是这一理念的当代诠释。他的人物造型并非单纯的写实,而是在精准的形体塑造中灌注了深刻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历史人物的庄重肃穆,还是普通人的平凡真实,他都能捕捉到其最本质的神韵,使画面超越表象,直指人心。这种形神相契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在工笔画的技术规范下,依然能够传递出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丽水谣》
从精神内核来看,杨可的工笔人物画始终贯穿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他以画笔为工具,记录着时代的体温,也守护着人性的光辉。在他的画中,没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只有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尊重。这种关怀基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每一个平凡灵魂中所蕴藏的伟大的发现与礼赞。
《筑梦未来》
杨可的工笔人物画,恰似一泓静水深流,在当代艺术的喧嚣中保持着沉静而深邃的力量。那些定格在画面中的形象,既镌刻着传统美学的精神密码,又跳动着当代生活的鲜活脉搏。他的艺术创作实践不仅为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更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为观者绘制了一份值得珍视的精神图卷。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盛世修典》
《起跑线》
《共享共进新时代》
《黔乡夕韵》
《烟火年年》
《红嫂》
《放飞梦想》
《早上好》
《幽芳》
《群英谱》
画家简介
杨可,1986 年生于天津。2004-2012 年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导师何家英教授。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河北区青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工笔画分会会长。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2016年度天津市“131”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才,2019年度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获得者。
参展与项目:
2011年作品《黔乡夕韵》入选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
2014年作品《丽水谣》入选“多彩中国梦”——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美协)
2015年作品《红嫂》入选“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总政宣传部、中国美协)
2015年作品《晨曲》获“高洁品性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中国美协)
2016年作品《那年·那月·那日》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并获得滚动资助(国家艺术基金)
2017年作品《起跑线》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中国美协)
2019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作品《早上好》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进京作品(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
2019年作品《早上好》获得中国文联2019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资助(中国文联)
2019年入选中国文联第四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
2021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
2021年作品《早上好》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宣部、中国文联)
2021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文化和旅游部)
2021年作品《温暖的世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
2021年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入选“百年华章筑梦丹青”天津市庆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天津市委宣传部)
2021年入选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人才专题研修班
2021年作品《幽芳》、《月亮女儿》入选第五届学院·经典——全国美术院校中青年小幅工笔画作品展
2022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美术馆)
2022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作品《筑梦未来》、《早上好》入选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中宣部、中国文联)
2022年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群英谱》,负责创作与协调组织等主要工作
2023年参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南开中学七十院士浮雕墙”项目,负责白描底稿绘制
2023年作品《盛世修典》参加国家博物馆展陈项目
2023年作品《憩》入选第六届学院·经典——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工笔画作品展
2024年作品《烟火年年》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
2024年作品《脊梁——天津南开中学七十院士浮雕墙》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
2024年作品《放飞梦想》入选“光辉历程时代丹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览(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馆)
2024年作品《早上好》参加“时代芳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天津画院美术作品进京展
2025年主持策划“群英谱——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汇报展”
2025年作品《共享共进新时代》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
期刊发表:
论文《艺术写实与艺术想象》发表于《美术》杂志
论文《素朴之美——我的绘画观》发表于《美术界》杂志
论文《以简取韵,以淡为宗:晚明文人画的形式风格和审美追求》发表于《大观·美术与设计》杂志
论文《团圆的味道—— < 烟火年年 > 创作纪》发表于《书画艺术》杂志
论文《素朴与华丽——唐代中原与西域绘画的碰撞与融合》发表于《北方美术》杂志
作品《放飞梦想》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文化报》和《美术》杂志
作品《筑梦未来》、《那年·那月·那日》刊登于《解放军报》
作品《丽水谣》、《筑梦未来》刊登于《美术》杂志
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刊登于《美术观察》杂志
多幅作品作品多次刊登于《中国美术报》
出版教材《工·无界:艺术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