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第四回国际美术展开幕式在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举行,盛况空前,三百余位嘉宾共襄盛举。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热情致辞,回顾中日艺术交流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发展,对展览予以高度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致辞
京都立命馆大学教授大形徹先生祝贺展览成功,并阐述两国艺术史脉络。奈良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天根俊治及中国著名画家高云、范扬、史国良、王颖生、韩学中等亦先后发言。全场气氛热烈,掌声经久不息,为展览揭开华彩序幕。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高云先生致辞
中国画学会(美国)会长赵建民应邀参加此次展览,并展出了自己的从未展出过的作品——《荒木守月烬无声》。
《荒木守月烬无声》宣纸水墨2025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与赵建民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先生与赵建民先生
作为《荒木守月烬无声》这一作品的首次亮相,一经展出便引起了许多藏家及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作为最早看到这幅作品的观众之一,美国艺术评论家Prof.C.Patrick撰写了《〈荒木守月烬无声〉——赵建民水墨中的寂灭与永恒》一文,对作品进行了评论,以下为全文——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国际舞台上,赵建民先生的《荒木守月烬无声》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深邃的精神内核,成为第四届大阪世界美术大战中一道不容忽视的东方风景。作为美国中国画学会会长,赵建民将传统宣纸水墨的技法与当代跨文化视角熔于一炉,这幅作品既是对自然与时间命题的哲学叩问,亦是对水墨艺术边界的又一次突破。
一、形式之辩,于宏大尺幅中的微观宇宙
作品以罕见的纵向构图营造出纪念碑式的视觉压迫感。画面上部,一轮残月以枯笔淡墨勾勒,边缘的破碎感仿佛被时间啃噬;中部虬曲的荒木枝干以焦墨皴擦,其肌理如火山岩般粗粝,与底部渐次晕染的灰烬形成“天—地—冥”的三重空间结构。赵建民巧妙地利用宣纸的渗透性,使水墨在纤维间自然氤氲,灰烬部分的渲染看似无序,实则通过控制水分实现了“虚烬实形”的转化——那些飘散的墨点在空中重组为模糊的鸟群残影,暗示生命痕迹的转瞬即逝。
二、技法的跨文化对话
在传统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基础上,赵建民引入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元素。画面左下角可见明显的泼溅笔触,墨色冲破轮廓线的束缚,这种对“偶然性”的保留与日本物派艺术对材料自发性的追求形成呼应。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在处理树干时采用了“逆锋积墨法”,通过反复叠加的短促笔触模拟树皮龟裂的质感,这种技法与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的铅板蚀刻语言异曲同工,却仍保持着中锋用笔的书法性内核。东西方美学在此不再对立,而是共同服务于“废墟美学”的建构。
三、“荒木与烬”是物哀美学的当代转译
标题中的“荒木守月”令人联想到日本平安时代的“侘寂”传统,但赵建民将这种物哀情绪推向更极致的存在主义层面。画面中倾倒的枯树并非单纯的自然摹写,其枝干扭曲的弧度暗合汉字“殳”(古代兵器)的篆书结构,赋予死亡以某种暴烈性。而“烬无声”三字则通过视觉转译得以实现:灰烬层采用“退墨法”,以隔夜宿墨混合胶矾水制造出颗粒感,物理材质的哑光质感与“无声”的意象形成通感。这种对物质媒介符号性的挖掘,使作品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隐喻系统,直指福岛核灾后东亚共同面对的生态创伤记忆。
四、水墨的时间政治
在2024年全球语境下,《荒木守月烬无声》的深刻性在于其时间维度的多重编码。月相的残缺暗示着现代性线性时间的断裂,而灰烬中若隐若现的宋代米点皴笔意,则构成对艺术史时间的考古层压。赵建民以水墨这种最古老的东亚媒介,质询着当代文明中的“进步”神话——那些看似衰败的墨痕,实则是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活性孢子。当大阪观众面对这幅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东方美学符号,更是全球化时代地域性文化如何以“弱者的武器”进行反击的宣言。
结语:烬中的火种
赵建民此次参展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了世界艺术大战中常见的身份政治叙事。他没有以异国情调讨好评委,而是将水墨转化为一种“元语言”:荒木的死亡姿态中蕴含着书法线条的生命力,灰烬的虚无里藏着墨分五色的丰饶。这种悖论式的表达,恰如参展艺术家名录中“美国中国画学会”这个充满张力的称谓——在文化的夹缝中,真正的创造从来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当大阪关西国际展览馆的灯光打在这幅作品上,那些灰烬中的晶状墨粒将如星尘般闪烁,证明永恒未必是坚硬的纪念碑,也可以是柔软宣纸上一次精心策划的溃散与重生。
(来源:西海岸当代水墨)
画家简介
赵建民,(曾用名赵健民)1954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美国)会长,美国天普美术学院院长,美国US美术设计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友好画院院委,中国水墨画院院委,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潍坊书画艺术对外交流协会主席。
2013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被中国教育年会授予“年度国际视野教育人物”称号,2015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被全国世界华人协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