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点,上石膏像素描写生课,师铁岭老师为我作示范,我豁然醒悟“明道”了。十年后,我就是靠师老师教会的素描三板斧考上了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又过了几年,我以西安美院教师的身份,入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精品邀请展》。
载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郑忠代表作《惊蛰系列之一》
第七个点,冯力老师的讲课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绘画方法论,从此独来独往。
第八个点,杨晓辉老师偶然经过我的工作室,蓦然撞进来看到了我的习作,欣然喊我到他家,拿出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线描》,教我临摹,指导我如何画。(这事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第九点,我一人跟着吴卫卫老师在“教师小画室”悄悄画了两学期的人像素描,技艺大进。
三、点滴光芒,汇成星河
母校悄悄地赐予我这九个“高光时刻”,在那个如饥似渴的求学年代,这是多么厚重的“礼物”啊!我何德何能得此厚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高光时刻,表面上看似互不关联——篮球场上的机遇、足球场上的挑战、课堂上的认可、画室里的启迪——但它们却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间的线串连起来,成为我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觉醒:从瞬间到永恒
多年后,当我站在中国美术馆自己的画展中央,接受着央视“美术星空”的采访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光时刻。它不是聚光灯下的短暂辉煌,而是那些改变我们生命方向的瞬间,是那些使我灵性觉醒的时刻。
母校给我的高光时刻,每一个都是一粒种子,在心中悄悄发芽;每一个都是一星火花,点燃了创造的热情;每一个都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艺术天地的无限可能。
如今我常常思考:教师的价值何在?教育的意义何在?或许就在于创造这些高光时刻的能力——能够看见学生身上的潜力,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给予他们自信与勇气。
1997年郑忠平生首次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参加开幕式并亲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