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言:“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学习书法一种认识:即先学楷书,再学行书,之后再学草书。但书体产生的顺序,却恰恰是相反的。草、行、楷三体中,草书出现的时代最早,它是与古隶一起改变篆书的产物。解散隶书后产生的是行书,将行书的用笔、结体再加以规范后,才产生的楷书。草书的起笔顺逆、行笔顺序与行、楷是有很多不同的。并不像张栻所说“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1只将行书快写、连笔,并不能算作草书。真正的草书,是要讲究“草法”的。
草书的草法,包括用笔的顺序,也就是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很多草书的笔顺是源自古文。所以讨论草书的起源,必须对商周古文字,特别是新出土的战国简有所了解和认识,否则难以接触到草书真正的源头。因为草书是从古文、篆隶演变而来,一些草书的笔顺往往反映了战国、秦和西汉早期古文、篆书及古隶的笔顺,与行书、楷书的笔顺有许多不同。
姜夔《续书谱》曾云:“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刺、刾之相异,王之与玉,礻之与衤,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首先提到的就是左、右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左、右的不同。
右,甲骨文借“又”为左右之“右”,又用作“有”。右是从“又”演变出来,在隶书、楷书中,“又”演化出了四种书写形态:一是如“又”,基本与古文字相近,二如“右”、“有”,古文、篆书中向左的弧线变成一撇、而主笔变成了一横;而“友”字则两种写法都有。三是像“求”、“尤”、“术”,
变成一横,右边有短竖或加一点,四如“尹”、“君”、“事”、“秉”、“书”、“画”等,保留了横笔
的状态,而像“史”、“吏”则简化为乂。
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很多左右结构的字正反不分,字的“朝向”也没那么重要。但“左”“右”字的区别,“又”字向左还是向右,是唯一的区别。无论是商周甲骨、金文,还是战国文字,都是如此。战国古文中,有的“左”字下面写作“”甚至也可以写作“口”,像包山简、郭店简《老子乙本》及天星观简中的“左”,全都写作从“口”的
,这也丝毫没有影响这个字的辨识,就因为大家都主要靠上面“又”、
“”的朝向来区别左右字。像这个字,我们往往只能隶定为
,借横划起笔的短竖来表明它从
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