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隶书、楷书的笔顺,“左”字先写横,再写撇,这是符合我们习惯写法的。而楷书“右”字貌似与“左”的上部相同,然而无论在草书还是行楷书中,却是先写撇,后写横,这是因为古文篆书都是先写弯曲的弧线,后写连接手臂的一笔,如同“又”字的笔顺。左字的横,右字的撇,其实都是古文篆书中首笔的那个弧线,“左”字中篆书的弧线变成了横,而“右”的弧线变成了“撇”,主笔变成了横。“有”字的写法起笔与“右”相同。在秦简到汉碑的隶书字形中,“右”和“有”的撇都保留了起笔的“短横”,草书来自篆书的字形更明显。在王羲之的行书中,这两个字依然有“又”起笔的笔意,但不那么明显了;在唐人的楷书中,有的还保留了
起笔的少许笔意,而大部分的魏碑、唐碑中,“右”和“有”的前两笔都与“左”没有区别了。汉简的“左”,其横划依稀可以看到弧线的意味,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作“左”横笔起笔处先有向左下的笔势,还可以可以找到古文及篆隶的影子。但在魏碑、唐碑中大部分的楷书中,“右”和“左”所从的“又”和“
”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说起这个“右”与“左”草书区别,丁剑兄提起颜真卿《争座位稿》中有“右”是先写横笔的,回来后我查阅了《争座位稿》,其中第一处“谨奉寓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确实如此。我们注意到,《争座位稿》提到仆射有二十处之多,仅此处和第四处“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在仆射前加了左右二字,其他十八处都只言“仆射”而不言左右。第二处“不论文武之左右”第三处“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第四处“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第五处“裴仆射误欲令左右丞勾尝尚书”的右字,以上四处的左右二字均与草法不违,仅第一处右字是先写横,后写撇,再仔细看,右字中间还有一竖笔,我们不得不怀疑颜真卿原来是写的“左”,意识到错了,就将左下的工改成了口。因为《争座位稿》只是一个草稿性质的作品,所以有这样的修改也属正常。这个例子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唐人的笔下,左和右的笔法是很清楚,且不容混淆的。
《争座位稿》中的右字
注:1.张栻《南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张子全书》
(文/刘绍刚)
作者简介
刘少刚,又署绍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研究馆员,《出土文献研究》原主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喜书法篆刻,秦汉文字方面发表过《秦泰山刻石传本二种考》(《第二届全国书法教学论文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修订稿又载《第八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1)、《早期石刻拓本中的几个问题》(《书法丛刊》,2005年第1期)、《秦“书同文”平议》(《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李学勤先生90诞辰座谈会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大篆新说》(《华学》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号,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