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当秋风掠过城市的纪念广场,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时光里回响,那些沉睡在历史褶皱里的记忆,正随着一场场纪念活动苏醒——大阅兵的钢铁洪流、展厅里的历史影像、银幕上的悲壮叙事,将一代人的思绪拉回那个山河破碎却脊梁不弯的年代。
在这样的时刻,著名艺术家蔡玉水总是会想起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彼时他20出头,刚从艺术学院毕业,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一边是改革开放大潮下的青春悸动,一边是画室里未干的墨迹——那墨迹里,藏着他对近百年民族苦难的追问,藏着他想以画笔为刀、刻写历史的宏愿。
青春与时代浪潮:在改革晨光里,锚定艺术的“苦难命题”
1985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早春”。街头巷尾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艺术界也涌动着“85新潮”的探索热潮——有人追逐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锋表达,有人沉迷于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而20岁出头的蔡玉水,却走向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大学毕业创作时,老师让我们去乡下画‘新农村’,画农村婚礼的热闹场景。”但蔡玉水心中始终念念不忘悲剧创作,于是独自前往南京考察。看到那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那些堆积如山蜷缩的躯体、悲痛欲绝的眼神,像一根钢针扎在他心里。他说,那时候的自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老师教授的“用艺术表达情感”的技巧,却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艺术的作用,不止于描绘美好,更在于为沉默的历史发声。
1988年蔡玉水在创作南京大屠杀
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100多年里,中国像一艘在风暴中飘摇的船,“列强瓜分中国”不是课本里的抽象词语,是弹丸小国也敢挥鞭而来的屈辱,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我总在想,我们曾经那么辉煌,如今正在复兴,可这段苦难不该被忘记。”蔡玉水的声音低沉下来,“艺术怎么能没有用?如果能用绘画把民族苦难里的崇高精神挖掘出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于是,他毅然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艰苦创作。一个人与一段历史,在一间狭小的画室里,相互倾诉着,陪伴着,共同生长着。南京大屠杀的悲怆在笔尖下流淌着。“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孤单的,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觉得,我不是在画一幅画,而是每天都在和成千上万个逝去的冤魂对话,我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声呐喊”。
蔡玉水在创作《中华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