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与“石”褪去物象的外衣,当“空白”成为能量的居所,水墨完成了从再现到生成的蜕变
杜小同,这位从学院写实教育体系走来的艺术家在中国画的时空观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的艺术之旅是一场漫长的“去伪存真”。
在浙江美术馆的同名个展中,他将近年来的探索凝练为极简的空间诗学:笔墨退隐,空白发声。这是一场关于视觉的减法,却是一次感知的加法。在这里,我们看不见海,看不见石,却能感知到空间本身的低语与呼吸。
杜小同的艺术之路始于一个看似标准化的学院起点:学院写实教育。石膏像、透视、光影——这套理性、直接、可控的语言,塑造了这位70后最初的观察方法与工作逻辑。1995年,当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杜小同接触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那种注重造型和色彩的直接表达方式曾给他带来表达的快感,那种层层塑造,即时反馈的掌控感,与水墨的“慢”与“隐”形成了鲜明对比。水墨要求他放下既有的观察习惯,去理解“骨法用笔”、“应物象形”背后的哲学意味,去体悟“计白当黑”中的空间智慧。这不仅是技法的转换,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重塑。
《叠石之五》237×124cm水墨宣纸2023
“唯有深入一个系统,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走出它。”正是这种在两种视觉经验间穿行的背景,成为他艺术生涯最宝贵的馈赠,它让杜小同始终对任何固化范式保持着清醒与警惕,既不满足于学院教育的客观再现,也不轻易沉溺于文人画的审美惰性。怀疑、不满足,由此成为他创作中最核心的驱动力。
物象的退场
“海”是杜小同最为人熟知的题材,但这并非一蹴而就。在烟台生活十余年后,大海才从他眼中的风景,逐渐升华为精神的场域和空间的隐喻。到2020年前后,他的海景作品在语言上已日趋成熟。
然而,杜小同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太完善了,反而失去了绘画的感觉。”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海”成为一张被完美描绘的“风景画”时,它的本质反而被遮蔽了。风景成了阻碍。
《岸二》52×90cm水墨宣纸2022
于是,杜小同转向“竹石”——这一最传统、也最符号化的文人画题材。但他画的并非文人赏玩的“瘦、漏、透”之石,而是野性的、无名的“顽石”。他不断地实验,甚至将“竹”从画面中彻底剔除,只留下石头本身。接着,他通过覆盖、涂抹、淡化,让石头也逐渐隐退。
《挨着的两块石头》145×365cm水墨宣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