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宝珠先生在长卷上的题跋,让我这个学画的人看了受益良多。比如,在《探寻五莲山深处得此印象》长卷中跋文处,先生题道:“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化为师。能随地生情,因情生景,变化在心,造化在手,取荒率之景,以写吾苍茫之思。着力在笔尖,用力在毫末,于苍莽横逸中,贵有神闲气静之致。”想必先生在五莲山中“随地生情,因情生景”,才画出如此灵动的山水气象吧。
再如,在《五莲(九仙)山大峡谷》写生长卷中,先生引黄宾虹论画句曰:“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我终日徜徉于九仙山中,对大峡谷再熟悉不过。以我之见,张宝珠先生这批写生作品,确已夺得山岳神韵——不止夺山之韵,更夺观者之魂。
先生之作,何以能臻此境?源于其长期写生中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张宝珠先生曾言:“我去写生,精力从来不用在抓造型上。光抓造型是不行的,造型谁不会抓。你只有抓它的精神,抓它的神韵,才能把画画活,才能得大自然之气。”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创作的时候就不用速写稿了。“我很多作品都没用速写稿,全是凭空想的,多年来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美的东西,一到创作的时候就把它们‘调’出来,为我所用。”他这些年的体会是,真正的高手到一个地方写生,是不用画速写稿的,看看就行。“先看看地貌,看看岩石的成分,是石灰岩还是花岗岩。再就是感受一下空气里的湿度,画山水画实际上就是画空气的湿度。”
张宝珠五莲九仙山写生长卷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