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在时代长河中激荡回响。9月11日,“烽火史诗——赵奇抗战题材绘画展”在合肥亚明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赵奇抗战题材绘画作品近70幅,分为“山河铭记”与“时代回响”两大部分。其中,“山河铭记”展出的经典连环画原作,以苍劲有力的笔墨再现了抗战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与故事;“时代回响”的大尺幅中国画,则用细腻的艺术语言勾勒出无名英雄的情感与命运,尽显知识分子型艺术家对历史的责任担当。值此展览展出之际,《艺术中国》对赵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赵奇分享了他创作抗战题材作品的初心与思考。
——编者按
抗战题材绘画作品并非赵奇为某一展览集中创作,而是他长期关注的主题。作为东北人,他自幼通过父辈讲述和学校教育,对日本侵华历史有着深刻认知。东北的特殊历史背景,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头。其毕业后的首件重要作品《九一八》,正是基于这份在地情感。
在完成第一幅《九一八》之后,赵奇自觉言犹未尽,情感尚未充分表达,此后他又陆续创作《可爱的中国》《靖宇不死》《啊·长城》等作品,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抗战主题创作脉络。
赵奇《九一八》纸本水墨 104.5×335cm 1981年
谈及始终关注抗战题材的原因,赵奇表示,东北的土地赋予了他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象,而绘画则成为他表达情感与观点的重要载体。在他看来,每一幅历史题材作品都并非简单重复,尽管创作媒介均为绘画,但每件作品传达的内容各有不同。
《靖宇不死》(13)68cm×22cm1989年
在历史画创作中,赵奇对还原真实历史有着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于他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为了确保作品能贴合历史语境,他不仅会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还坚持实地考察,从历史发生地获取最直观、最鲜活的创作依据。他认为,历史画不是创作者的主观臆想,唯有扎根真实,才能让作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无论是创作《九一八》时对历史场景的反复考证,还是构思《可爱的中国》《靖宇不死》时对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的细致梳理,他都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与历史事实相契合。
《战士》 200cm×190cm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