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抗战印记 | 刘仲原:从马石山的苍松到天福山的红旗,希望抗战主题作品从精神层面“传世”

抗战印记 | 刘仲原:从马石山的苍松到天福山的红旗,希望抗战主题作品从精神层面“传世”
2025-09-16 16:25: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事实上,这并非刘仲原首次涉足抗战主题创作。此前,他参与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天福山起义》,已被天福山抗日纪念馆永久收藏。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为再现这一历史时刻,刘仲原同样多次赴天福山采风,最终以“风云激荡”的山水意境为基调,将起义将士举旗呐喊的场景融入壮阔的山势之中。

从“心中山水”到“时代画卷”:主题创作中的精神洗礼

作为一名以山水画见长的艺术家,刘仲原坦言,以往的创作更多是“描绘心中的山水”,追求笔墨意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参与抗战主题创作后,他的艺术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主题创作让我明白,画家的笔不仅要表现自然之美,更要承载历史记忆与时代责任。当你面对的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历史,创作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实践,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采风

在创作《马石山风云》和《天福山起义》的过程中,实地考察的经历让刘仲原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去马石山时,我们见到了当年被勇士们保护过的群众后代;在天福山,当地干部给我们讲了很多起义将士的生平故事。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比任何史料都更有冲击力。”每当他听到“乳娘”的故事时,自己和团队成员都忍不住落泪。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的300多名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八路军后代和革命烈士遗孤,而她们中的许多人,却因为照顾“革命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骨肉。“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还见到了三位健在的乳娘,她们握着我们的手,反复说‘这都是应该做的’。可第二次再去,三位老人都不在了。这些默默无闻的齐鲁儿女,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家亲’,她们的牺牲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这种深入骨髓的感动,化作了刘仲原创作时的激情。他每当拿起画笔,想到十勇士最后时刻的决绝,想到乳娘们的无私奉献,就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必须把这些故事画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来的,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从历史记忆到时代传承:用画笔守护红色基因

谈及今年观看“九三阅兵”的感受,刘仲原的情绪再次激动起来:“当看到威武的方阵、先进的装备从天安门前走过,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先辈们艰苦抗战的场景。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到足以保护每一位老百姓,再也没有人敢轻易侵略我们。这种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盛世,如你所愿’这几个字的分量。如果先辈们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的中国,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刘仲原看来,这种“欣慰”的背后,更意味着一种“传承”的责任。作为画家,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传播精神。《天福山起义》《马石山风云》这些作品,不仅是参展的展品,更是承载红色基因的载体。它们会被收藏、会被展出,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看到,我们的先辈曾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又拥有怎样的勇气。

关键词:刘仲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